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手足心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手足心熱是指手心和足心部位出現發熱的症狀。這種發熱在嬰幼兒通常是透過撫觸感覺到的,而稍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自己感受到。在古代醫書中,這種症狀被稱為《內經》和《難經》中的“掌中熱”、“足下熱”;《傷寒論》中的“足心熱”;《諸病源候論》中的“手掌心熱”。後來的醫生則統稱為“手足心熱”。雖然“手足微溫”、“手足煩熱”、“四肢煩熱”等症狀都包含了“手足熱”的意思,但是病變部位和發熱程度不同。本文只討論手足心部位的發熱。

常見的症狀有疳積脾虛手足心熱和血虛陰虧手足心熱。

疳積脾虛手足心熱的症狀包括手足心熱、體型消瘦、面色蒼黃、皮膚乾燥、睏倦嗜睡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、頰紅煩躁、下午潮熱、骨髓盜汗、夜間睡眠不安、大便軟或便祕、尿黃如米泔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、指紋淡滯。

血虛陰虧手足心熱的症狀包括手足心熱、精神萎靡、體形消瘦、少咳痰、目眩耳鳴、口乾咽燥、下午潮熱、面頰紅腫、心煩失眠、頻尿、便祕、舌紅少津、舌面光潔少苔、脈細數無力。

要鑒別疳積脾虛手足心熱和血虛陰虧手足心熱,它們都屬於虛熱。疳積脾虛手足心熱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飲食過度,攝取過多的肥甘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消化不良,形成積滯,長期積滯使得水谷精微不能被吸收,形成疳積並引起發熱。另一個原因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疳積,比如嘔吐、腹瀉、寄生蟲等,這些疾病損傷氣血、耗散津液,影響胃腸功能,長期發展就會形成疳證。疳積脾虛手足心熱屬於虛證,但夾雜著實證。血虛陰虧手足心熱是由於先天或後天的體質虛弱,或是大病、發燒病後沒有進行調理,導致陰血耗損,正氣未恢復,各個臟器缺乏陰血養潤,形成陰虛內熱虛證。鑒別這兩種情況,一要詢問病史,前者初期可能表現為實證,漸漸演變為虛證。後者是從其他疾病對陰津損傷而發展而來。二要根據症狀辨識,前者有明顯的脾胃積滯症狀,比如腹部脹滿、大便消化不良、尿中有食物顆粒或異物等。後者則呈現陰血不足、內熱灼燒等症狀,如潮熱、面頰紅腫、喉嚨乾燥、乾咳、脈細數等。根據病史和脈證,可以較容易地區分這兩種情況。由於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表現各有特點,治療方法也不相同。疳積脾虛手足心熱,在初期該著重消化積滯,可以選擇消疳理脾湯、肥兒丸等藥物;然後再選擇參苓白朮散來健脾益氣;如果體質雖然是虛的,但積滯還未消化,呈現虛實夾雜的情況,應該同時攻補,可以使用清熱甘露飲、抑肝扶脾湯等藥方;如果呈現純虛證,應該使用益氣養陰的方法,可以選用補肺散、鱉甲散、人參養榮湯等。血虛陰虧手足心熱則可以根據手足心熱的其他相關症狀來區分治療。如果有明顯的乾咳、胃口減少、大便乾燥等症狀,證明是肺胃陰虛,可以使用沙參麥冬湯來滋養肺胃陰液;如果出現明顯的心煩、睡眠不佳等症狀,證明是心陰不足,可以用酸棗仁湯來滋養陰血安神;如果出現耳鳴,眩暈,甚至肌肉無力等症狀,證明是肝腎虛衰,可以選用補養肝腎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