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女陰白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女陰白斑是指女陰部發生萎縮性的白色病變而言。其病變區域可在大小陰唇、陰蒂部,也可蔓延至會陰、肛門及陰股部。我國醫學雖無“女陰白斑”的病名記載,但從臨床症狀來看,可歸於“陰癢”、“陰腫”、“陰瘡”、“陰痛”的範圍。

肝經濕熱女陰白斑:陰部紅腫而癢,皮膚色素減退,或伴濕疹,黃帶多,或口苦溲赤。舌苔黃膩或薄黃,脈弦細或弦滑。

脾濕下注女陰白斑:女陰皮膚發白,增生肥厚,潰瘍流水,疼痛,白帶多。舌苔多白膩,脈濡細。

血虛肝旺女陰白斑:女陰刺痛,奇癢難忍,夜間尤甚,外陰皮膚乾燥變白,失去彈性,頭暈目眩,月經量少。苔薄白,舌質偏淡,脈弦而虛。

肝腎陰虛女陰白斑:女陰刺癢萎縮,色白,腰膝痠軟,或頭暈目眩,急躁失眠。舌質紅,苔薄,脈細數。

腎虛陽衰女陰白斑:女陰乾枯色白,有裂紋,甚至萎縮,彈性消失,局部搔癢或刺痛,月經量少或閉經,少腹冷痛,腰痠乏力。舌淡苔薄,脈沉細尺弱。

肝經濕熱女陰白斑與脾濕下注女陰白斑:皆因濕邪所侵為患。肝經濕熱女陰白斑,緣由七情所傷,肝經濕熱流注下焦,浸漬女陰所致。本症多見於女陰白斑的初期,陰部紅腫而癢,皮膚色素減退,或伴有濕疹,黃帶多,口苦溲赤,舌苔黃膩或薄黃,脈弦滑等。治宜清肝瀉火,和血利濕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
脾濕下注女陰白斑,由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濕鬱化熱,濕熱下注,浸漬女陰,且脾虛不能發揮其滋、濡、潤的作用,引起女陰皮膚發白,增生肥厚,潰瘍流水疼痛,白帶多,舌苔白膩,脈濡細。治宜清利濕熱,健脾止癢,方用萆薢滲濕湯。

血虛肝旺女陰白斑與肝腎陰虛女陰白斑:同為虛證。多患於病久不癒,以致陰虧血虛,肌膚失去濡養所致。前者偏重於血虛風燥,臨床特點為:女陰皮膚乾燥變白,失去彈性,並兼有血虛肝旺的見證(如頭暈目眩,月經量少,苔薄,舌質偏淡,脈弦而虛)。治以養血活血,清肝祛風,方用四物湯加白蒺藜、雞血藤、川斷、紫草、百部。後者偏重於陰精不足,臨床特點為:外陰刺癢,萎縮色白,兼有肝腎陰虛的見證(如腰膝痠軟,頭暈目眩,急躁失眠,舌質紅,脈細數)。治宜滋補肝腎,和血潤膚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當歸、赤芍。

腎虛陽衰女陰白斑:緣由腎陽虛衰,精氣不能充養陰器而致女陰皮膚乾燥萎縮變白。其臨床多見於女陰白斑久不癒者,呈現乾枯變白有裂紋,甚至萎縮,彈性消失,性生活困難,局部搔癢或刺痛,月經量少或閉經,少腹冷痛,腰痠無力,尺脈弱。治宜溫腎助陽,祛風止癢,方用右歸飲加蛇床子、仙靈脾、威靈仙。

女陰白斑的病變雖在會陰部位,但根據我國醫學的整體觀念及“審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