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錠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錠劑
錠劑為中醫傳統劑型之一,屬固體製劑,係將藥物研為極細粉末後,加入適宜之黏合劑(如蜂蜜、澱粉、糯米糊等),塑製成圓錐形、長方形或其他特定形狀,便於保存與使用。此劑型歷史悠久,最早見於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後世醫家廣泛沿用,兼具內服與外用之效。
製法與特點
錠劑製作講究藥材研磨細度,以確保有效成分均勻分佈。黏合劑之選擇依藥性而定:若需緩釋藥效,多用蜂蜜或膠類;若求速效,則以水或醋為媒介。成錠後質地堅實,攜帶便利,且較丸、散更耐儲存,尤適於需長期備用之方藥。
臨床應用
- 內服用法:以溫開水或黃酒送服,使用時搗碎或直接含化。如「至寶錠」用於小兒驚風,需研末沖服;「安宮牛黃錠」則可舌下含服以清心開竅。
- 外用法:依病症需求,以水、醋、酒或麻油研磨成糊,外敷患處。例如「紫金錠」可調醋塗癰疽腫毒,「蟾酥錠」以酒磨後點塗疔瘡,具消腫止痛之效。
代表性錠劑
- 紫金錠(太乙神錠):含山慈菇、紅大戟、麝香等,內服治暑濕瘴氣,外用療癰瘡蛇傷。
- 萬應錠:黃連、熊膽為君,清熱解毒,內外兼施。
- 如意金黃錠:大黃、黃柏為主,研醋調敷丹毒熱瘡。
錠劑融合中醫「辨證施治」思想,其形制與用法隨證靈活調整,體現古人「因藥製宜」之智慧,至今仍為外症急症之要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