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定痛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定痛法

定痛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著之《幼幼集成》,主要用於小兒胸腹疼痛之症。此法操作簡便,以食鹽為介質,透過熱熨之效,達到溫通經絡、散寒止痛之目的。

操作方法

  1. 備鹽炒熱:取食鹽一碗,置於鍋中以文火翻炒,至鹽粒極熱,色澤微黃為度。
  2. 布包熱熨:將炒熱之食鹽以棉布包裹,形成熨包。
  3. 熨燙部位:於患兒胸腹部位,由上而下反覆熨燙,力度宜輕柔均勻。若鹽包轉冷,需重新炒熱再熨。
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食鹽性味鹹寒,炒熱後轉為溫性,具有軟堅散結、溫裡散寒之效。透過熱熨刺激,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疏通經絡瘀滯,緩解因寒凝或氣滯所致之疼痛。

適應症

  • 胸中飽悶:小兒飲食不節或外感寒邪,導致中焦氣機不暢,胸膈痞滿。
  • 時腹疼痛:寒客腸胃或氣血失和,引發陣發性腹痛,尤適用於寒痛、氣滯痛。

理論延伸
此法的核心在於「溫通」,與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治則相合。熱熨不僅能直接驅散寒邪,亦能激發經絡之氣,間接調和臟腑功能。此外,鹽的滲透性可助藥力深入,若配合艾葉、生薑等辛溫藥物同炒,更能增強溫經止痛之效。

定痛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思維,透過體表刺激調理內在失衡,為傳統療法中的實用技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