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妊娠瘖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妊娠瘖啞是指妊娠期間出現聲音嘶啞,甚則不能出聲的一種病症。
在《素問》中稱為“瘖”;在《女科經綸》中稱為“妊娠不語”、“妊娠子瘖”、“妊娠舌瘖”;在《類證治裁》、《濟陰綱目》及《醫學心悟》中均稱為“子瘖”;近代中醫婦科著作則多稱為“妊娠失音”及“子瘖”等。
常見證候
風寒妊娠瘖啞:卒然聲音不揚,甚則嘶啞,并兼有咳嗽,鼻塞流涕,惡寒發熱,苔薄白,脈浮滑等。
痰熱妊娠瘖啞:聲音重濁不揚,或不能出聲,喉間有痰,咯痰黃稠,咽乾或痛,便秘溲赤,苔黃膩,脈滑數。
肺陰虧虛妊娠瘖啞:妊娠期間,聲音逐漸嘶啞,口乾咽燥,或咳嗽氣短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腎陰不足妊娠瘖啞:聲音逐漸嘶啞,竟或不能出聲,至傍晚加重,有時顴紅,頭暈,目眩,耳鳴,咽乾,腰膝痠軟,舌紅或有裂紋,苔花剝,脈細數。
鑒別分析
風寒妊娠瘖啞與痰熱妊娠瘖啞:兩者均屬外感實證,但風寒妊娠瘖啞,是由於風寒襲肺肺氣失宣,寒氣客於會厭,開合不利,致音不能出:痰熱妊娠瘖啞,多為外感風熱之邪,上犯於肺,灼液為痰,或風寒不解,鬱而化熱,津液被灼成痰,以致痰熱交阻,壅遏於肺,而成妊娠瘖啞。其辨證特點是:風寒妊娠瘖啞,卒然聲音不揚,甚則嘶啞,咳痰清稀,並有鼻塞流涕,惡寒發熱等表證。治宜疏風散寒,宣肺利咽,方用金沸草散或三拗湯加桔梗、蟬衣、前胡、象貝母。痰熱妊娠瘖啞者,聲音重濁不揚,咳痰黃稠,且兼見咽喉乾痛,苔黃膩,脈滑數等痰熱內盛之徵。治宜清化痰熱,宣肺利咽,方用清咽寧肺湯加杏仁、蟬衣、天竺黃。如風寒外束,邪熱內鬱,症見卒然聲啞,口乾咽痛;惡寒鼻塞者,此即所謂“寒包熱”,治宜宣肺散寒,兼清裡熱,用麻杏石甘湯加桔梗、知母、蟬衣、木蝴蝶等。如妊娠九月,聲音重濁低微,或不能出聲,面色如常,身體壯實,喉間有痰,咳咯不爽,胸悶不舒,大便不暢,苔黃膩,脈滑數,證屬胎氣充實者,則用瘦胎撻氣散為主。
肺陰虧虛妊娠瘖啞與腎陰不足妊娠瘖啞:兩者皆屬虛證。但病因、病機各異。肺陰虧虛妊娠瘖啞,多因肺臟素有燥熱,陰液耗傷,孕後血養胎元,則陰血更虧,肺失濡養,致聲道燥澀,發音不利,而漸成妊娠瘖啞。腎陰不足妊娠瘖啞,多因身體素弱,或病後精虛,或操勞過度,以致腎精耗傷。蓋聲出於肺根於腎,而發於舌本。腎陰益虧,不能上榮舌本而致妊娠瘖啞。其辨證特點為:肺陰虧虛妊娠瘖啞,兼有久咳不已,潮熱盜汗,午後顴紅等治宜滋養肺陰,方用養金湯加減;腎陰不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