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行吐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經行吐衄,又稱為倒經,是指在月經來潮前一、二天,正值經行時,或在行經後,出現週期性的口鼻出血的症狀。大多數患者伴有月經減少,甚至停止。

這個名稱源自於清代的醫學書籍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。傅青主提出了「經逆」的名稱,葉天士則稱之為「逆經」或「倒經」。雖然名稱有所不同,但都說明瞭這個症狀與月經週期有關。對於之前月經正常的婦女來說,偶爾在行經前後出現一、兩次吐血或出血,並不應被認為是「經行吐衄」。

【常見病症】

肝經鬱火倒經:在經前或經期出現吐衄,伴有口苦咽乾,面紅目赤,頭暈脹痛,煩躁易怒,夜間睡眠不安,胸腹及乳房脹痛,經期不規則,經血顏色紅而量少,少腹脹痛,小便顏色黃赤,舌頭顏色紅,舌苔呈黃色,脈搏弦細且有節奏。

胃火血熱倒經:在經前或經期出現吐衄,口渴口臭,喜冷惡熱,牙齦腫痛或潰爛出血,經期提早,顏色為紅色或紫色,經血量多而黏稠,大便幹結,小便顏色黃赤,舌頭顏色紅,舌苔黃色,脈搏洪數。

陰虛肺燥倒經:吐衄多發生於經期或經後,經血量少且顏色紅。平時頭暈耳鳴,喉嚨乾燥,乾咳聲音沙啞,下午出現潮熱,臉頰發紅汗水盜汗,月經量少,顏色紅而沒有塊狀物,舌頭顏色嫩紅且乾燥,舌苔有花紋或沒有舌苔,脈搏細弱且有節奏。

脾不統血倒經:在經期或經後出現口鼻出血,顏色淡紅,經血質地稀薄,面色蒼白,疲倦嗜睡,氣短說話懶散,食慾不好腹脹,大便拉肚子,陰道分泌物連續存在,質地稀薄且呈白色,經血量多或者呈現不規則的流血,經血顏色淺淡,質地清稀,舌頭腫脹且呈淡紅色,邊緣上有牙齒痕跡,脈搏細弱或節奏不明顯。

【鑒別分析】 肝經鬱火倒經與胃火血熱倒經:根據《靈樞·百病始生篇》的說法,陽氣受損就會血液外溢,血液外溢就會出現出血的現象。以上兩種情況的倒經都屬於火熱上升,損傷陽絡,血液流失所致的「實證」、「熱證」。因此,在臨床上,這兩種情況都會在經前或經期血液充盈時出現吐衄,出血量多,顏色為紅色且質地黏稠。儘管如此,這兩種情況的病因和病機仍然有所不同。肝經鬱火倒經主要由於恚怒傷害肝臟,氣機鬱結而形成肝火失控,陰血無法保藏所致。胃火血熱倒經則主要由於暴飲暴食辛辣和煮燒過度的食物,導致胃內熱氣積聚,胃火上升而引起。因此,前者還伴有頭暈、目眩,臉紅眼赤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胸腹脹痛等症狀。由於肝氣失職,血液積聚失常,導致經期先後不規則,經血滯塞不暢,經行時腹部和乳房會出現脹痛等症狀。後者則以牙痛、牙齦腫脹、口臭、口渴、便祕和月經量多為辨證的要點。由於這兩種情況都屬於「實證」、「熱證」,所以治療方法通常是清熱涼血,順暢經絡止血。治療肝經鬱火倒經應清理肝臟,解除痺塞,降順止血,可以使用丹梔逍遙散加減;治療胃火血熱倒經應清理胃火,瀉熱,涼血止血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加減,或者使用麥門冬湯加減,嚴重的病例可以使用四生丸加黃芩、黃連等。

陰虛肺燥倒經與脾不統血倒經: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證。陰虛肺燥倒經主要由於體質陰虛,產生過多,過度地性交等多種原因引起精虛和血耗,陰氣虛弱,肺部乾燥,陽絡受損,造成虛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