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蒂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蒂中

蒂中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清代沈金鰲所著之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其記載:「以喉花即為蒂中。」此處所指之「喉花」,即為現代解剖學中所稱之「懸雍垂」,又稱「帝中」、「喉蒂」或「小舌」,乃口腔內軟腭後緣中央之垂狀組織。

中醫理論中之蒂中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蒂中不僅為解剖結構,亦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相關聯。其位置居於口腔上焦,屬任脈所過之處,與肺、胃等臟腑之氣相通。中醫認為,懸雍垂(蒂中)之形態、色澤變化可反映人體內在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狀態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助發音與吞嚥:蒂中參與調節氣流,協助語言發音之清晰度,並於吞嚥時協同軟腭上提,防止食物逆流入鼻腔。
  2. 反映臟腑狀態:中醫診察咽喉時,常觀蒂中之色澤與形態。若色紅腫脹,多屬肺胃熱盛;若蒼白萎縮,則可能為氣血不足或陰虛之象。
  3. 經絡聯繫:蒂中所在之位與任脈、足陽明胃經相涉,故咽喉病症常從此二經論治。

臨床相關病症

古籍中提及蒂中異常多與「喉風」、「喉痹」等症相關。例如:

  • 蒂中腫脹:多因風熱外襲或肺胃火熾,可見於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。
  • 蒂中下垂:偶見於氣虛下陷之證,或先天稟賦異常。
  • 蒂中潰瘍:可能為陰虛火旺或熱毒蘊結所致。

治療與調護

中醫對蒂中相關病症之治療,常以清熱解毒、滋陰降火或益氣升提為法,方劑如「清咽利膈湯」、「養陰清肺湯」等。外治法則含針刺(如少商、合谷穴)或吹喉散劑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明代《普濟方》亦載有「帝中」之名,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明確將懸雍垂歸為「喉嚨三關」之一,強調其於咽喉科診療中之重要性。歷代醫家對蒂中之論述,均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特色,透過外在局部變化推測內在病機。

綜觀之,蒂中在中醫學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其診察價值於咽喉疾病辨證中尤為突出,為中醫喉科理論不可或缺之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