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蒂丁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蒂丁腫

蒂丁腫,又稱「懸疔」,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指懸雍垂(俗稱「蒂丁」)腫大之症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,載有「蒂丁腫,後號懸疔」之述,後世多沿用「懸疔」之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蒂丁腫多因風熱邪毒上攻,或肺胃積熱,循經上炎,蘊結於咽喉所致。懸雍垂屬咽喉要衝,為任脈所過,若外感風熱,或內傷飲食辛辣,熱毒熾盛,則氣血壅滯,發為腫脹。此外,陰虛火旺、虛火上炎亦可導致此症,但臨床較為少見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自覺咽喉異物感,吞咽不利,甚則疼痛,懸雍垂明顯腫大,色紅或淡紅,表面或有光澤。若熱毒熾盛,可伴見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;若屬陰虛火旺,則多見咽乾口燥、舌紅少苔等虛火徵兆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  1. 風熱上攻證

    • 主症:懸雍垂紅腫,咽痛劇烈,伴發熱惡寒,舌紅苔薄黃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加減,或牛蒡解肌湯。
  2. 肺胃熱盛證

    • 主症:懸雍垂腫大明顯,咽部灼熱,口渴引飲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泄肺胃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涼膈散或清咽利膈湯加減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懸雍垂腫大不甚,咽乾不適,午後加重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燥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或養陰清肺湯加減。

外治法

中醫喉科重視局部治療,常用吹藥、含漱等法輔助內服藥:

  • 吹藥:選用冰硼散、珠黃散等清熱解毒類散劑,直接吹敷患處。
  • 含漱:以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「懸疔」與「蒂丁腫」同義,均指懸雍垂腫大之症,然「疔」字強調其形如疔瘡,突顯熱毒壅結之病機。古籍中亦提及「喉癰」「喉風」等病名,雖同屬咽喉腫痛,但病位與表現各異,需加以鑑別。

此症雖以實證居多,然臨床須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達消腫利咽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