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齦出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牙齦出血(牙衄)

牙齦出血,又稱齒衄,是指牙縫或牙齦滲出血液。

牙齦出血屬於血溢和衄血的範疇。該症狀在《內經》中被歸類為“血溢”、“衄血”,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被歸入“吐衄”,《諸病瀕候論》中則描寫了“齒間血出候”。到明朝的《景嶽全書》中首次出現了“齒衄”的名稱。此症與胃、大腸和腎的關係密切,因為足陽明胃經通行於上齒,手陽明大腸經通行於下齒,且腎主管骨,齒為骨餘,所以以胃經的病變最為常見。

牙齦出血和舌齒出血都是血液從口腔流出,但舌齒出血是指舌面出血,舌上通常有針眼般的出血點,通過觀察不難區分。另外還有一種症狀叫做“牙宣”,指的是牙縫中常常出現血液滲出,但這種症狀有牙齦腫脹並伴隨牙齦退縮和牙根暴露,與本節的討論無關。

病因病機

牙齦出血主要是由胃熱、胃火、胃陰不足、肝鬱化火和腎陰虧損等引起。

(一)胃熱、胃火

胃熱和胃火旺盛,迫使血液妄行,上衝到口腔和牙齦,導致牙齦出血。

(二)胃陰不足

胃陰不足,津液流失,血液不能養育牙齦,從而造成牙齦出血。

(三)肝鬱化火

肝氣鬱結轉化成火熱,上升炎症牙齦,從而引起牙齦出血。

(四)腎陰虧損

腎陰虧損,虛火上攻,灼傷牙齦,從而導致牙齦出血。

臨床表現

牙齦出血為鮮紅色、淡紅色或暗紅色,血液量不一定,常伴有牙齦腫痛、口乾口苦、口臭、牙齒鬆動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弦數等症狀。

診斷治療

根據牙齦出血的臨床表現,搭配病史、舌苔和脈搏等可以作出診斷。

治療方面,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和病機進行辨證施治。

(一)胃熱、胃火證

症狀包括牙齦出血、口乾口苦、牙齦腫痛、口臭、大便祕結、舌紅苔黃、脈滑數。治療上應清胃瀉火,涼血止血,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。

(二)胃陰不足證

症狀包括牙齦出血、口乾口苦、牙齦腫痛、口渴愛喝水、大便乾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治療上應養胃生津,涼血止血,可以使用玉女煎加減治療。

(三)肝鬱化火證

症狀包括牙齦出血、口苦喉乾、牙齦腫痛、口臭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治療上應疏肝解鬱,清熱涼血,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。

(四)腎陰虧損證

症狀包括牙齦出血、腰膝酸軟、牙齒鬆動、耳鳴耳聾、記憶力下降失眠、舌紅少苔、脈沉細。治療上應滋陰補腎,涼血止血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。

預防保健

  1. 保持口腔清潔,飯後漱口,早晚刷牙。
  2.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戒菸戒酒。
  4. 注意適度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5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6.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結語

牙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疾病,多因胃熱、胃火、胃陰不足、肝鬱化火、腎陰虧損等引起。臨床表現為牙齦出血,顏色多為鮮紅、淡紅或暗紅,血液量不一,常伴有牙齦腫痛、口乾口苦、口臭、牙齒鬆動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、脈弦數等症狀。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和病機進行辨證施治,同時預防保健也十分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