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蒂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蒂丁
蒂丁為中醫解剖部位名,指咽喉部之懸雍垂,又稱「帝丁」、「喉花」或「小舌」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,載有「心火上沖,蒂丁卒然紫腫」之描述,意指懸雍垂因心火熾盛而突發腫脹、色紫,屬咽喉病症之一。
中醫理論與蒂丁的關聯
- 經絡所屬:
懸雍垂位於任脈循行路線上,與督脈相表裡,而任脈總任一身之陰,故蒂丁異常多與陰虛火旺或熱毒上攻相關。此外,手少陰心經、足少陰腎經亦通過咽喉,心火亢盛或腎陰不足時,易反映於此處。 - 生理功能:
中醫認為蒂丁參與發聲、吞嚥,並能分導氣流與食糜。若其腫脹或萎縮,可能導致言語含糊、吞嚥障礙,甚則氣機不暢。 -
病理表現:
- 心火上炎:蒂丁紅腫熱痛,伴見舌尖紅赤、煩躁失眠,治宜清心瀉火,如導赤散加減。
- 肺胃熱盛:多因外感風熱或過食辛辣,蒂丁腫大伴咽痛、咳嗽,方用涼膈散或清咽利膈湯。
- 陰虛火旺:蒂丁微腫乾燥,喉嚨微痛,午後加劇,常見於勞損久病,治以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
古籍記載與延伸
除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外,《喉科指掌》亦提及「蒂丁暴腫」屬急症,多因熱毒壅滯,需速清熱解毒。另《醫宗金鑒》將懸雍垂潰爛歸入「喉疳」範疇,與虛火上炎或楊梅結毒有關。
蒂丁之診察為中醫喉科重要環節,其形色變化可辨臟腑寒熱虛實,臨床須結合整體脈證細審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