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皮膚瘙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皮膚瘙癢,是指皮膚生癢感而欲搔抓,但又無原發皮膚損害的一種自覺症狀。如《外科證治全書.卷四》云:"遍身瘙癢,並無瘡疥,搔之不止。"本症,在《諸病源侯論》稱"風瘙癢"、"風癢";《外科證治全書》稱"癢風";《幼科全書》稱"身癢"。若僅限於一處瘙癢,如陰囊、女陰、肛門等處,或先有原發皮損如丘疹、水疙等,而後皮膚瘙癢者,均不屬本條討論範圍。
常見證候
血熱皮膚瘙癢:多發生於青壯年人,皮膚瘙癢,搔破呈條狀血痕,夏重冬輕或遇熱尤甚,得寒則解。伴有口乾心煩、脈象弦數或滑數,舌絳或舌尖紅,苔薄黃。
血虛皮膚瘙癢:多見於老年人,秋冬尤劇,春夏轉輕。證見皮膚乾燥,遍布抓痕,經常搔抓處可呈苔蘚樣改變,皮膚脫屑如糠秕狀,或遍布血痂。伴有面色無華、心悸失眠、頭暈眼花等症,脈象弦細,舌淡苔淨。
風濕皮膚瘙癢:皮膚瘙癢,搔抓後起水疱、丘疹、流水或皮膚變為濕爛,多見於青壯年,夏秋季節為甚,脈象滑數,舌苔白膩或薄黃膩。
風盛皮膚瘙癢:多發於春季,周身皮膚瘙癢,癢無定處,日久不癒,皮膚可變肥厚呈苔蘚化,狀如牛領之皮。脈象弦細,舌紅苔薄黃。
風寒皮膚瘙癢:多發於冬季,皮膚瘙癢常在頭面、前胸、頸周、雙手等暴露部位,遇寒則甚,逢暖或汗出則減。舌淡苔白,脈象浮緩或浮緊。
鑒別分析
血虛皮膚瘙癢與風寒皮膚瘙癢:二者均屬陰證。血虛皮膚瘙癢,多發於老年人,由於氣血兩虛,血不養膚、血虛風燥,故皮膚乾燥脫屑,如糠似秕。搔之不斷,則遍布血痂抓痕。經年累月,皮膚呈苔蘚樣改變。治宜養血潤懆,祛風止癢,方選養血潤膚飲。風寒皮膚瘙癢雖屬陰證。但多因體內陽氣不足,不能抗禦外寒,再加之外受風寒之邪,故本證多見於冬季,發於頭面、頸周,雙手等暴露部位,逢暖或汗出,則風寒暫去,故瘙癢緩解。總之,二者雖均屬陰證,但血虛皮膚瘙癢、由血虛為本,內風使然,補其氣血自能使內風摒除,瘙癢得解;風寒皮膚瘙癢,以外因為主,故多見於暴露部分,治宜驅風散寒,方選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血熱皮膚瘙癢與風盛皮膚瘙癢:二者均為陽症。但血熱皮膚瘙癢多因心緒煩躁,或過食辛香炙煿之物導致血熱風生,故作瘙癢。青壯年血氣方盛者多患之,搔破則血痕累累。夏季陽氣正旺,外熱與內熱相合,則瘙癢更甚,得寒則解。故本證關鍵在於血熱,治宜涼血清熱,消風止癢,方選止癢熄風湯。風盛皮膚瘙癢,因肌膚腠理不密,外受風邪,鬱久化熱,浸淫皮膚而作癢。春季風木當令,故易多發。其特點為癢無定處,搔抓不止,皮膚肥厚苔蘚化,或狀如牛領之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