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眼生偷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眼生偷針,俗稱“針眼”或“眼瘡”。是指在眼瞼邊緣生小癤而言。因其眼瞼內應脾胃,脾胃屬土,故有“土疳”或“土瘍”之稱。本症,《內經》稱為“目眥瘍”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云:“歲金太週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民病兩脇下少腹痛,目赤痛眥瘍,耳無所聞”。隋·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稱為“針眼”,指出本症是因“熱氣客在眥間,熱搏於津液所成”。宋·楊土瀛《直指方》稱為“偷針”。明·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稱為“土疳”。此外,尚有“偷針窩”,“包珍珠”或“挑針”等俗名。本症與“眼丹”均生於胞瞼邊緣,但針眼較輕,多呈局限性的小癤;“眼丹”較重,呈漫腫的瘡毒,臨床上應予區別。已另立專條論述,不屬本症討論範圍。
【常見證候】
外感風熱針眼:症見胞瞼局部輕度紅腫熱痛,病變較為局限,觸之局部有硬結及觸痛,常以近眥部為多。初起微癢微腫,繼則赤痛拒按,輕者數日內自行消散,重者數日後潰破排膿始癒。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,重則兼見發熱惡寒,脈浮數等表熱證候。
熱毒熾盛針眼:胞瞼紅腫熱痛明顯,或腫連顴額,或白睛腫脹,局部紅腫疼痛拒按,入夜尤甚。兼見身熱,大便秘結,舌紅,脈弦數等證。
氣陰兩虛針眼:胞瞼上腫脹如豆粒狀,觸之痛,按之或軟或硬,紅腫輕微,兼見疲怠少言,胸悶不舒,大便秘結,日晡潮熱,舌紅苔薄白,脈細數。
脾虛氣弱針眼:眼瞼有微紅腫塊,疼痛不明顯,腫塊時起時消,反復發作,日久不癒。或一目癒另一目又生,或雙目同時反復發作。兼脾虛食少,胃納不佳,消化較差等證。
【鑒別分析】
外感風熱針眼與熱毒熾盛針眼:二者同屬實證、熱證。外感風熱針眼,是因外受風熱之邪,客於胞瞼,阻滯經絡,以致局部氣血瘀滯而成。眼部症狀較輕,初起紅腫熱痛較輕,繼則焮赤腫痛漸增,數日或自行消散,或潰破而癒。無明顯全身症狀或兼見輕微外感風熱表證。治以疏風清熱,方選銀翹散。
熱毒熾盛針眼,多因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以致熱毒蘊積上衝,發為本病。局部胞瞼紅腫熱痛較重,甚則白睛腫脹,癢痛難忍,入夜更甚。因脾胃積熱故便秘,口渴,苔黃等證俱見。治以祛風清熱、瀉火解毒,方選通脾瀉胃湯。
氣陰兩虛針眼與脾虛氣弱針眼:二者同屬虛證。氣陰兩虛常見熱病後患者,因氣虛運化無力,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,以致胞瞼氣血瘀滯而成,因其是虛火,故局部紅腫痛而不甚,腫塊軟硬兼有。因氣虛故有疲倦乏力,納呆少氣之症。陰虛故見潮熱便結。治以益氣滋陰,方選托裡排膿養陰湯。
脾虛氣弱針眼常見於胃虛的患者,因胞瞼屬脾,脾虛於內,外應瞼胞,風熱餘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