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喉中梗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喉中梗阻,中醫名詞,指咽喉部似有異物梗阻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的症狀。但並不妨礙飲食進入。《金匱要略》描述本症為"咽中如有炙臠",《古今醫鑒》稱"梅核氣"。凡因其它病症而出現吞咽受障者,均不屬本症討論範圍。
喉中梗阻的常見證候有:
肝氣上逆喉中梗阻:咽部梗阻,狀如梅核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時或消失,吞咽無妨。每因情志不暢而症情加重。可伴有頭暈,心煩易怒,胸脅脹滿,噯氣,舌苔薄,脈弦。
痰凝氣滯喉中梗阻:咽喉梗阻,時輕時重,痰多而粘或色黃,胸悶納呆,舌苔膩,脈濡滑。
肺熱陰虛喉中梗阻:咽喉焮紅乾燥微痛,介介如有物梗阻,乾咳少痰,煩熱盜汗,舌苔薄黃質紅,脈細數。
喉中梗阻的鑒別分析:
肝氣上逆喉中梗阻:多由厥陰疏泄乖常,氣失和降所致,故喉間如有異物,咯之不出,咽之不下,時或消失,而飲食無妨。兼見頭暈,心煩易怒,兩脇脹滿等症。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復代赭湯加減。
痰凝氣滯喉中梗阻:多由脾運失健,痰濕孳生,痰凝則氣滯,症見咽喉梗阻,時輕時重,喉間痰多而粘,不易咯出,胸悶少暢。治宜化痰宣中,方用四七湯。如痰濕挾熱,咽紅痰黃者,治宜化痰清熱,方用清咽利膈湯。
肺熱陰虛喉中梗阻:多由肺受熱爍,陰液耗傷,氣失肅降,咽喉不獲濡潤,故咽喉焮紅介介如有物梗阻。兼見嗌乾微痛,乾咳少痰,煩熱盜汗等症。治宜潤肺清熱,方用養陰清肺湯加減。
上述三證,主症均為喉中梗塞,且多與情志有關,但病機不相同,治法亦異,臨床應注意鑒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