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第五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第五倫,字伯魚,東漢初年京兆長陵(今陜西鹹陽)人,為東漢時期著名官吏兼醫家。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以孝廉入仕,曾任淮陽國醫工長,掌管地方醫藥事務,屬漢代醫官體系中之基層職位,負責醫藥行政與臨床調配,反映當時「官醫合一」的制度特色。
中醫職官背景
漢代醫官制度中,「醫工長」隸屬於諸侯國,職責涵蓋宮廷與地方醫療管理,需通曉醫理與藥性。第五倫任此職,顯示其具備紮實的醫學素養。據《後漢書》記載,其為政清廉,此特質亦可能延伸至醫德實踐,符合中醫「醫乃仁術」的核心思想。
學術脈絡與影響
- 經方傳承:
東漢時期為經方學派發展關鍵階段,醫工長需熟稔《黃帝內經》《神農本草經》等典籍。第五倫所處時代,張仲景尚未撰《傷寒雜病論》,故其臨床實踐或側重早期經方與針灸療法,尤重「辨證施治」原則。 - 藥政管理:
漢代重視藥材採集與炮製,醫工長需監督地方藥物品質。長陵地近秦嶺,盛產草本藥材,其職務可能涉及當歸、黃芪等道地藥材的鑑別與應用,契合「天人相應」的用藥理念。 - 醫政特色:
漢代醫工長兼具行政與技術雙重角色,第五倫任職期間,或參與疫病防治,體現「上工治未病」思想。其管理範疇可能包括制定療程、調配方劑,並記錄醫案,為早期醫療檔案制度的實踐者。
歷史評價與醫學定位
第五倫雖以吏治聞名,然其醫官背景反映漢代士人「通醫為儒」的傳統。其職務連結中央與地方醫療體系,對促進經方學派在關中地區的傳播具有潛在影響。後世研究漢代醫史時,其經歷可作為探討「醫政互動」的典型案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