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蹊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鼠蹊腫痛,即大腿根部與腹部連接處腫痛之症。本症,古醫籍有「流注」、「魚口」、「便毒」、「橫痃」、「石疽」等記載。疝氣不屬本條討論範圍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暑濕流注鼠蹊腫痛:初起時惡寒發熱,一側鼠蹊部疼痛,但無明顯腫塊;繼則患側漫腫無頭,下肢屈而難伸,約七天左右腫塊漸顯,此時壯熱持續不退,約經一個月左右成膿。舌苔白膩,脈滑數。

餘毒流注鼠蹊腫痛:一般症狀同前,但發病暴急,並有身熱,口渴,舌苔黃膩,脈洪數。熱盛者,亦可出現神昏譫語,胸脅疼痛,咳喘痰血等症。

瘀血流注鼠蹊腫痛:初起全身症狀不顯,鼠蹊部腫痛成塊,皮色微紅或呈青紫,觸之稍感微熱,患側下肢屈而難伸,舌質黯紫,脈澀。

寒凝氣滯鼠蹊腫痛:初起一側鼠蹊部結核如桃李或如雞卵,逐漸增大,堅硬如石,皮色不變,牽筋疼痛,難消難潰,潰後難歛,舌苔薄白,脈沉。

熱毒壅聚鼠蹊腫痛:初起一側鼠蹊部突然腫脹不適,光軟無頭,很快結塊疼痛,表皮可見焮紅或不紅。後漸趨擴大,高腫堅硬,輕者可無全身症狀,重者有惡寒發熱,頭痛泛惡,舌苔黃膩,脈洪數。過七至十四天,腫勢高突,疼痛加劇,痛如雞啄,全身發熱持續不退,局部按之應指者,為膿成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暑濕流注鼠蹊腫痛、餘毒流注鼠蹊腫痛與瘀血流注鼠蹊腫痛:均為發生於肌肉深部的膿瘍,漫腫疼痛,皮色多如常,患側下肢屈而難伸,但病因和證治各異。

暑濕流注鼠蹊腫痛,多由夏秋季節,先受暑濕,繼而寒邪外襲,客於營衛之間,致使濕痰內阻,流溢肌肉之間所致。辨證要點:初起惡寒發熱,成膿期腫痛加劇,壯熱,舌苔白膩,脈滑數。初期治宜辛溫發汗,可用荊防敗毒散,或保安萬靈丹。表邪漸解,宜清暑化濕,方用大豆卷、炒牛蒡、炒山梔、鮮藿香、鮮佩蘭、銀花、連翹、赤芍、陳皮、赤苓、生苡米、紫地丁、桑枝、滑石、合用醒消丸。如在其他季節發病的,乃因濕痰流注所致,治宜上方去藿香、加半夏、厚朴,燥濕化痰。外治法:可用太乙膏外敷。

餘毒流注鼠蹊腫痛,多因先患疔瘡、傷寒、毒氣走散,或外感風寒,表散後餘邪未盡,餘毒流走經絡所致。辨證要點:發病暴急,並有身熱,口渴等證,舌苔黃膩,脈洪數。重者可出現神昏譫語,胸脅疼痛,咳喘痰血,治宜清熱解毒,涼血祛瘀,可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無神昏去犀角,加銀花、連翹、絲瓜絡、桑枝等,若現煩躁、壯熱、神昏,宜解毒清心,加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,若見咳喘痰血,宜祛痰平喘,清熱止血,可加用貝母、花粉、鮮竹瀝、鮮茅蘆根。外治同前證。

瘀血流注鼠蹊腫痛,係因勞累過度,筋脈受傷,或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