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痞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腹中痞塊,即腹內腫塊。腹中痞塊屬於癥瘕積聚]病症範圍,根據腫塊發生的部位及其活動與否,在《內經》中有不同的稱謂。發生於腹部心、臍腹、少腹的稱"伏梁"(《腹中論》、《邪氣臟腑病形》),若發生於協下,則稱"息積"、"肥氣"(《奇病論》、《邪氣臟腑病形》),因這類腫塊比較明顯,往往"上下左右皆有根",或"若覆杯",且推之不移,稱為積或癥。若發生於少腹稱"(虎去几加必)(伏)瘕"、"腸覃"(《氣厥論》、《水脹》),如為婦人少腹腫塊,則稱瘕聚"、"石瘕",這類腫塊臨床多不明顯,且推之可以活動,間或也有異常腫大者,稱為瘕或聚,腹中痞塊可分為兩類,一類是形跡明顯而推之不移的積、癥,一類是形跡不甚顯著而推之可移的瘕、聚。但有的積、癥初得之時也可移動,久之則質硬形述明顯而推之不移(《衛氣》)。《諸病源候論.癥瘕病諸侯》說:"癥瘕…其病不動者,直名為癥,…瘕者假也,為虛假可動也"。一般地講,瘕、聚病程短而易治,積、癥病程長而難醫。故《金匱要略.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》中說:"病有積、有聚‥…‥積者臟病也,終不移;聚者腑病也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,為可治。"歷代醫家對腹中腫塊的稱謂很多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"癖",《千金方》稱"堅癥積聚",《外台秘要》稱"痃癖",《丹溪心法》與《士材三書》稱"積聚痞塊"。痞塊與痞滿不同,痞滿是感覺脘腹痞悶的一種自覺症狀,按之軟而無形跡。婦人癥瘕可參見其專條討論,本篇不贅。至於小兒痞塊也因其獨具特點,故亦另立專條闡述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氣滯血瘀腹中痞塊:痞塊多發於脅下,初起軟而不堅,脹痛或壓痛,痛有定處。病久則痞塊質硬,疼痛較重,且多為刺痛,身體消瘦困倦,面色晦暗,飲食減少,甚或肌膚甲錯,舌紫青或有瘀斑,脈弦或弦細。

痰食凝結腹中痞塊:痞塊多發生於胃脘或臍腹部位,胃脘脹滿悶痛,壓痛拒按,食欲不振,或形瘦體倦,面色萎黃,短氣,舌淡,脈細。

中氣虛損腹中痞塊:痞塊居臍腹或下腹,按之軟,且隨體位變化或大或小,平臥時可不顯著,站立時則明顯可見。多為隱痛,脘腹脹滿,食欲減退,大便不實。或形體消瘦,四肢倦怠,面色萎黃,舌質淡,脈細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氣滯血瘀腹中痞塊:有以氣滯為主者,有以血瘀為主者。氣滯者,痞塊不甚明顯,或僅可觸及,脅痛脹滿,或壓痛,脘悶,納呆,噯氣,惡心,口苦,眩暈,或大便不實,舌苔薄黃,其脈弦細。得之多因情志不暢,鬱怒傷肝,肝氣鬱結所致,故其臨床表現以氣滯症狀為多。肝氣失調,或犯胃而致肝胃不和(脘悶、納呆而兼惡心、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