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腹中痞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腹中痞塊,即腹內腫塊。腹中痞塊屬於癥瘕積聚病症範圍。根據腫塊發生的部位及其活動與否,在《內經》中有不同的稱謂。發生於腹部心、臍腹、少腹的稱為「伏梁」,若發生於協下,則稱為「息積」或「肥氣」。因這類腫塊比較明顯,推之不移,稱為積或癥。若發生於少腹稱為「伏瘕」或「腸覃」。如為婦人少腹腫塊,則稱為瘕聚或石瘕。

腹中痞塊可分為兩類,一類是形跡明顯而推之不移的積或癥,一類是形跡不甚顯著而推之可移的瘕或聚。但有的積或癥初得之時也可移動,久之則質硬形述明顯而推之不移。一般地講,瘕或聚病程短而易治,積或癥病程長而難醫。

腹中腫塊的稱謂有很多,例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之為「癖」,《千金方》稱之為「堅癥積聚」,《外臺祕要》稱之為「痃癖」,《丹溪心法》與《士材三書》稱之為「積聚痞塊」。痞塊與痞滿不同,痞滿是一種自覺症狀,感覺脘腹痞悶,按之軟而無形跡。

常見證候有:氣滯血瘀腹中痞塊、痰食凝結腹中痞塊和中氣虛損腹中痞塊。

氣滯血瘀腹中痞塊表現為脅下發生的痞塊,初起軟而不堅,脹痛或壓痛,痛有定處。病久則痞塊質硬,疼痛較重,且多為刺痛。還會出現身體消瘦睏倦,面色晦暗,飲食減少,甚至肌膚變差。舌紫青或有瘀斑,脈弦或弦細。

痰食凝結腹中痞塊多發生於胃脘或臍腹部位,胃脘脹滿悶痛,壓痛拒按。食慾不振,或形瘦體倦,面色萎黃,短氣。舌淡,脈細。

中氣虛損腹中痞塊發生在臍腹或下腹,按之軟,且隨體位變化或大或小。平臥時可不顯著,站立時則明顯可見。病人多為隱痛,脘腹脹滿,食慾減退,大便不實。形體消瘦,四肢倦怠,面色萎黃,舌質淡,脈細。

鑒別分析方面,氣滯血瘀腹中痞塊可分為以氣滯為主和以血瘀為主兩種情況。氣滯者痞塊不明顯,脅痛脹滿,或壓痛,脘悶,納呆,噯氣,惡心,口苦,眩暈,或大便不實,舌苔薄黃,脈弦細。肝氣不暢、鬱怒傷肝、肝氣鬱結等情況容易導致氣滯。由於肝胃不和,也可能出現脘悶、納呆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