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咳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咳痰

咳痰,是指痰液由咳嗽而吐出。痰字古與澹(淡)同,即「水搖貌」(《說文》)。故體內一切停水證(如停於腸間、胸、脅、四肢)均稱痰或痰飲,亦即水、水飲之意。而由肺、肺系所產生的痰液,古稱「涎」(《素問·咳論》)、「沫」(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》)、「唾」(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》)、「濁」(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》)。清稀的痰可稱涎或沫,粘稠的痰可稱唾或濁。這些涎沫、唾濁同樣是由於水濕不化,而成為痰液停聚於肺所造成的。後世即將涎沫、唾濁稱為痰或痰飲,清稀的稱為飲,黏稠的則稱為痰(《醫宗金鑒》)。所以痰有廣義、狹義之分,廣義的痰即水,痰飲即水飲;狹義之痰乃是肺、肺系的產物,稠者稱為痰,稀者稱為飲。本條所述僅限於由咳嗽而排出的狹義之痰,或痰飲。

常見證候

  • 肺熱咳痰:咳出之痰色黃、黏稠,有塊,或痰中帶血。證見發熱、咳嗽,胸痛、喘促或鼻翼煽動,面紅目赤,咽喉紅腫疼痛,口渴脣燥,尿短赤,大便燥結,舌紅、苔黃,脈滑數或數而有力。

  • 肺寒咳痰:咳出之痰色白清稀,患者形寒肢冷,惡寒重而發熱輕,咳嗽胸痛,喘促,面色青白,亦可見面後黧黑,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舌淡白或紫暗,苔白滑,脈沉弦或緊。

  • 風邪犯肺咳痰:痰液清稀多泡沫,伴見發熱惡寒,咳嗽,鼻塞流涕,咽乾癢,頭身痛,舌邊尖紅、苔薄白,脈浮緊或浮數。

  • 陰虛肺燥咳痰:痰少黏稠難以咳出,咳痰帶血或咳血。燥邪所致者,兼見發熱或惡風寒,胸痛,脣焦,鼻燥,咽乾,口渴;如為陰虛所致,則見手足心熱,虛煩不寐,潮熱盜汗,兩顴紅赤,舌鮮紅少苔或苔黃而燥,脈浮數或沉細數。

  • 濕邪犯肺咳痰:咳痰量多,白滑易咳出,四肢困重無力,眩暈,嗜臥,面虛浮,脘悶納呆,便溏,口甜黏,多見於咳嗽日久,或老年病人,舌體胖大有齒痕、色晦暗、苔白膩、脈滑緩。

  • 濕熱蘊肺咳痰:咳吐膿血痰或咳痰腥臭,高熱或潮熱,胸悶疼痛,轉側不利,甚則喘不能臥,有汗,口乾咽燥而不渴,煩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或數而有力。

鑒別分析

  • 風邪犯肺、肺熱、肺寒咳痰:
    • 風邪犯肺多為外感風邪,可為風熱或風寒襲肺,肺為嬌臟,一旦受風邪(風寒或風熱)侵襲,則導致肺氣失宣,水液瀦留而為痰濁,引起咳痰。
    • 肺熱是因外感溫熱之邪,或由於過食油膩肥甘,積痰蒸熱所致;
    • 肺寒咳痰每由形寒飲冷,寒飲內停或素體陽虛陰盛,寒邪內伏於肺,復感風寒而發。三者臨床特點各異,首先痰之性狀不同:風邪犯肺為泡沫樣痰;肺熱咳痰則為黃色黏稠之痰;肺寒咳痰則為白色清稀之痰。風邪犯肺屬表證,可見咳嗽,鼻塞流涕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