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顫是指一個或雙腳的震顫或動搖,屬於震顫病的一種表現。震顫即指動搖,內經稱之為「掉」。直到清代的《張氏醫通》開始專門論述震顫,但只提到頭部和手腳的震顫,不包括足部的震顫。在古籍中很少有關於足部震顫的記載。

【證型治則】

血虛風動:足部震顫,頭暈目眩,心悸,怔忡,或下肢麻木,脈細,舌淡紅,苔薄。這種情況多見於年老的人。由於年老血虛,無法供給筋脈所需的養分,風從體內產生,因此出現足部震顫。辨證要點是:足部震顫無法隨意停止,病程緩慢,通常伴有血虛的症狀(如頭暈目眩、心悸、怔忡等),或者同時出現筋脈不榮的麻木感。治療上宜養血息風,選用定振丸方劑。

風寒濕長:足部震顫且伴有疼痛感,還出現了惡風寒、肢體疲乏不舒服、四肢末梢不溫暖、脈搏緊弦、舌淡暗紅、苔薄白且滋潤等症狀。這種情況多見於青壯年。明顯的風寒濕邪入侵的因素,可能是體內感受到風寒或足部受到水濕侵潤,風具有活動的性質,濕性則下行,寒性則凝滯,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味混合在一起,經絡受到侵害,氣血阻滯,津液無法分佈,筋脈失去養分,因此出現足部震顫。辨證要點是:病程急速,足部震顫且疼痛,時而震顫,時而停止。如果是風寒所致,治療上宜散寒解表,加上通絡,使用五積散方劑;如果是水濕所致,治療上宜除濕散寒,再加上通絡,使用雞鳴散方劑。在治療風寒濕長引起的足部震顫時,治療宜搭配溫經活血的藥物,選用當歸四逆湯方劑較為適宜。

【辨證分析】

足部震顫與其他部位的震顫一樣,也是中風的前兆之一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久而久之會發展成為癱瘓,而且震顫還可能擴散到上肢和頭部。因此,在治療足部震顫時,要了解病因並及時果斷,可以配合針灸治療,促使疾病早日康復。

《張氏醫通》原文:

足部震顫,頭暈目眩,心悸,怔忡,或下肢麻木,脈細,舌淡紅,苔薄。這種情況多見於年老的人。由於年老血虛,無法供給筋脈所需的養分,風從體內產生,因此出現足部震顫。辨證要點是:足部震顫無法隨意停止,病程緩慢,通常伴有血虛的症狀(如頭暈目眩、心悸、怔忡等),或者同時出現筋脈不榮的麻木感。治療上宜養血息風,選用定振丸方劑。

風寒濕長:足部震顫且伴有疼痛感,還出現了惡風寒、肢體疲乏不舒服、四肢末梢不溫暖、脈搏緊弦、舌淡暗紅、苔薄白且滋潤等症狀。這種情況多見於青壯年。明顯的風寒濕邪入侵的因素,可能是體內感受到風寒或足部受到水濕侵潤,風具有活動的性質,濕性則下行,寒性則凝滯,風、寒、濕三種氣味混合在一起,經絡受到侵害,氣血阻滯,津液無法分佈,筋脈失去養分,因此出現足部震顫。辨證要點是:病程急速,足部震顫且疼痛,時而震顫,時而停止。如果是風寒所致,治療上宜散寒解表,加上通絡,使用五積散方劑;如果是水濕所致,治療上宜除濕散寒,再加上通絡,使用雞鳴散方劑。"治風先活血,血活風自滅",在治療風寒濕長引起的足部震顫時,都應與溫經活血的藥物相結合,治療方面建議使用當歸四逆湯方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