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帝中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帝中喉風

定義
帝中喉風,又稱「帝中腫痛」或「喉風腫塞」,屬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主症為帝中(即懸雍垂)腫脹疼痛,甚則腫塞咽喉,導致飲食吞咽困難。此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陰虛火旺,上攻咽喉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,壅滯於肺衛,循經上擾咽喉,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  2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陰液,虛火上炎,灼傷咽喉脈絡,致帝中紅腫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風熱證:帝中紅腫灼痛,吞咽不利,伴發熱惡寒、頭痛、咳嗽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。
  • 陰虛證:帝中微腫暗紅,乾痛不適,午後加重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風清熱(風熱證)
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,清解風熱。
      • 清咽利膈湯(《外科正宗》):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大黃等,瀉火解毒。
    • 加減:腫甚加板藍根、蒲公英;痛劇加桔梗、生甘草。
  2. 滋陰降火(陰虛證)
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知柏地黃湯(《醫宗金鑒》):知母、黃柏配伍六味地黃丸,滋腎陰、瀉虛火。
    • 加減:咽乾加玄參、麥冬;虛熱甚加地骨皮、牡丹皮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或針合谷、尺澤、照海等穴,清熱利咽。
  • 外治: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喉,局部清熱消腫。

古籍參考
《喉科指掌》提及:「喉風之症,腫塞疼痛,急宜清熱解毒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懸雍垂腫,多因火熱上衝。」皆與本病機理相合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喉痹」(泛指咽喉腫痛)、「乳蛾」(扁桃體腫大)區分。帝中喉風病位專注懸雍垂,而喉痹範圍較廣,乳蛾則以扁桃體病變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