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足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足痛是指踝關節以下發生的疼痛,包括足心痛、足跟痛和足趾痛等都屬於足痛範圍。

常見足痛的證候有以下幾種:

  1. 肝腎虧損足痛:主要特徵是一側或兩側足跟痛或足心痛,局部無紅腫,無法長時間站立或行走。此外,還會伴隨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視物模糊等症狀,舌苔淡或紅,脈沉細無力或細弦。
  2. 氣虛血虧足痛:常見足跟痛,皮膚無紅腫,白天活動時疼痛減輕,夜間加重,並伴有疲倦乏力、面色蒼白、畏寒自汗等症狀,舌質淡胖,有齒痕,脈細弱或細澀。
  3. 寒濕凝滯足痛:多發於足趾,走路時下肢感到沉重無力,疼痛嚴重時可能會跛行,小腿感到酸脹,皮膚冷而蒼白,漸漸變為紫暗,患肢怕冷,並伴有麻木刺痛,夜間疼痛尤為明顯,舌苔淡白,長時間不治療可能發展成脫疽。
  4. 風濕痹阻足痛:足部疼痛,遇到陰雨寒冷天氣症狀加重,通常伴隨四肢關節疼痛、腫脹,屈伸不靈,下肢感到沉重,舌苔薄白,脈浮或濡緩。

鑒別分析:

  1. 肝腎虧損和氣虛血虧足痛: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證,疼痛部位多在足跟。肝腎虧損主要是由於先天不足、過度勞累、性慾過度或肝腎功能不足所導致的。肝主筋,腎主骨,當肝腎虧虛時,骨髓得不到滋養,就會出現足痛症狀。氣虛血虧則多由於長期疾病、失血過多、氣血不足引起。根據《古今醫鑒.腳氣》記載:"凡足疼痛,皮不腫赤,筋不拘急,遇夜痛甚,凡此氣虛而血不榮也。"肝腎虧損的情況通常會伴隨肝腎虛弱的症狀(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無力、視力模糊等),而氣虛血虧則常見氣血不足的症狀(心悸氣短、疲倦乏力、面色蒼白等)。
  2. 寒濕凝滯和風濕痹阻足痛:寒濕凝滯多因為出汗後用冷水洗腳,或長時間站在寒濕的地方所導致,根據《素問.太陰陽明論》記載:"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";《素問.舉痛論》說:"寒氣入絡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"寒濕相結,阻滯了氣血的流通,導致脈絡閉塞不通,而出現疼痛,疼痛往往在夜間加劇,患處感到冷痛,嚴重時可能出現跛行症狀。風濕痹阻則是風邪和濕邪相結,浸淫在肌肉和皮膚中,滯留在經絡中形成痹症,通常伴隨全身關節疼痛或腫脹變形。

針對寒濕凝滯可以選用溫經散寒、排濕治療為主,輔以活血通絡。方劑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合附子湯等;針對風濕痹阻,治療可以以祛風利濕、通絡化痹為主,方劑可以使用麻杏苡甘湯或蠲痹湯進行適量的加減。寒濕凝滯和風濕痹阻長期存在時,可能會造成氣血阻滯,引起血瘀或氣鬱化熱。如果有血瘀的情況,治療時需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,方劑如桃紅四物等。如果有氣鬱化熱的情況,症狀表現為局部紅腫、灼熱腫痛、口乾口苦,治療可以以清熱利濕、疏通經絡為主,方劑可以選擇四妙散等加味處方。

足痛的發生,肝腎虧損和氣虛血虧主要是由於內傷所致,前者可能是由於肝腎功能不足或過度使用所導致,後者可能是由於長期疾病或失血過多所導致。治療的重點在於滋養補益;寒濕凝滯和風濕痹阻則是由於外邪的幹擾,前者是寒濕邪氣結合,治療方法是溫通,後者是風濕邪氣結合,治療方法是祛風利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