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部疼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面部疼痛,是指部分或整個顏面部肌膚、骨骼及其他組織疼痛的症狀。臨床上以半側面部疼痛最為常見。《內經》一書有“兩頷痛”、“頰痛”的記述。《醫學綱目》、《薛己醫案》、《普濟本事方》中皆有面部疼痛的治驗醫案。另外,如痄腮、骨槽風、齒痛、眼疾、鼻疾均可引致面部疼痛,但這些病症往往局部焮紅腫脹,與面部單純之痛症不同,不在本篇討論範疇。
常見證候
風熱挾痰阻絡面痛:多呈發作性、燒灼性或刀割樣疼痛而難忍,有時鼻旁或唇旁有引痛點,偶有觸犯,則突然疼痛發作,顏面之中,下部疼痛者較多,亦可為半面上下皆痛,左右均疼痛者少見,痛時面紅、出汗,遇熱加重,得涼稍舒,並伴有發熱、口乾、溲赤、舌質紅、苔黃燥、脈弦數等症狀。痰火阻絡則可兼見頭暈、胸悶、肢麻、舌紅、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風寒挾痰阻絡面痛:亦多為發作性、抽掣樣疼痛,劇烈難忍,痛時面色蒼白,遇冷加重,得溫則減,舌質淡,苔薄白,脈緊。如為寒痰阻絡可兼見面虛浮,首如裹,舌淡胖,苔白厚膩,脈濡滑。
肝鬱化火面痛:面部灼熱疼痛,多因情志抑鬱或憂思恚怒而突發,遇熱加重,口苦咽乾,心煩易怒,胸悶脅滿,常有嘆息,手足心熱,夜寐不安,尿黃赤,便燥結,舌質紅、苔黃燥,脈弦數。
氣虛血瘀面痛:面痛日久,疼痛持續時間長,發作性特點減弱,且痛如錐刺而難忍,痛著不移,面色晦滯;甚則肌膚甲錯,有時疼痛伴隨抽搐,畏風自汗,少氣懶言,語聲低微,舌淡白或具瘀血斑點,脈沉細而弱。
鑒別分析
風熱挾痰阻絡面痛與風寒挾痰阻絡面痛:頭面部乃一身陽經所會,足三陽經筋結合於頄(面顴部),手三陽經筋則會於角(側頭部)。若素體脾虛,痰濕內盛,復受風熱或風寒侵襲,風邪挾痰閉阻經絡,脈絡不通,"不通則痛"。風為陽邪,善行而數變,風邪挾痰,忽聚忽散,因而疼痛乍作乍間。如係風熱挾痰則兼見外感風熱之象(面紅目赤,喜冷,舌紅苔黃,脈數,或伴有發熱微惡風寒),治宜疏風散熱,滌痰活絡,用自擬"面痛I號方"。如係風寒挾痰則兼見外感風寒之象(面不紅,喜溫,舌淡,苔薄白而潤,脈緊或伴有發熱及較重之惡寒)。治宜疏風散寒,滌痰通絡,用自擬"面痛II號方"。
肝鬱化火面痛:從病因分析,肝鬱化火多由憂思恚怒傷肝,木失條達,鬱而化火,肝火上犯,遂致面部疼痛;且具明顯肝火的症狀,如目赤面紅、脅痛、脹滿、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燥,脈弦數等。治宜清肝瀉火,通經活絡,用自擬"面痛III號方"。
氣虛血瘀面痛:氣虛血瘀常是面痛多年,氣血虧損,病邪入血入絡,脈絡瘀滯,故舌淡白或有瘀斑,脈沉細而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