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部疼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面部疼痛是指顏面部肌膚、骨骼及其他組織出現疼痛的症狀。半側面部疼痛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。《內經》書中有關於"兩頷痛"和"頰痛"的記載。《醫學綱目》、《薛己醫案》、《普濟本事方》中也都有關於面部疼痛的醫案。

風熱挾痰阻絡面痛的特點是疼痛多為發作性、燒灼性或刀割樣,鼻旁或脣旁常有引痛點,有時會觸發疼痛突然發作。下顎疼痛較常見,也可是半側面上下都痛,但左右都痛的情況較少見。疼痛時面部會紅腫出汗,熱量增加時疼痛加劇,感到涼爽稍有舒緩。伴隨的症狀還包括發熱、口乾、尿赤、舌紅、舌苔黃且乾燥、脈搏快而有力。如果是痰火阻絡的原因,還可能出現頭暈、胸悶、肢麻、舌紅、舌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症狀。

風寒挾痰阻絡面痛也多為發作性、抽搐樣的劇烈疼痛,疼痛時面色蒼白,遇冷會加重,感到溫暖會緩解。舌質淡,舌苔薄白,脈搏緊。如果是寒痰阻絡的原因,還可能出現面部浮腫,頭部感覺像被包裹住,舌淡肥厚,舌苔白且厚膩,脈搏濡滑。

肝鬱化火引起的面部疼痛,常常是由情緒抑鬱或憂愁憤怒引起的。疼痛時面部會灼熱,遇熱會加重,伴有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、胸悶脅滿、常常嘆息、手足心熱、夜間睡眠不安、尿黃和便祕結等症狀。舌質紅,舌苔黃燥,脈搏弦數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清肝瀉火,通經活絡。

氣虛血瘀引起的面部疼痛通常是持續存在的,疼痛如刺痛般難以忍受,疼痛不移動,面色暗淡。在嚴重情況下,皮膚可能出現甲錯。有時伴隨有抽搐,怕風出汗,氣短懶言,語聲低微,舌淡白或有瘀血斑點,脈搏沉細且虛弱。

鑒別分析:

風熱挾痰和風寒挾痰引起的面痛:頭面部是陽經的交匯點,足三陽經的筋結合在顴部,手三陽經的筋結合在側頭部。如果體質本就屬脾虛,痰濕內盛,再受風熱或風寒侵襲,風邪帶著痰阻塞了經絡,經絡就不通暢了,這樣就會有疼痛感。風屬於陽邪,具有行動迅速和多變的特點,風邪挾著痰時,疼痛感會時來時去,因此治療時應該疏通風邪、消散熱氣,清理痰濕,這可以使用 "面痛I號方"。如果是風寒帶著痰,還會有風寒感染的特點,如面部不紅,喜歡溫暖,舌淡,舌苔薄白又濕潤,脈搏緊縮或有明顯寒冷症狀,治療時應該疏通風寒、消散寒氣,清理痰濕,這可以使用 "面痛II號方"。

肝鬱化火引起的面痛:根據疾病原因的分析,肝鬱化火多因為憂思憤怒傷害肝臟,肝臟失去調節功能,鬱結變成了火,肝火上犯,導致了面部疼痛;並且具有明顯的肝火症狀,如目赤面紅、脅痛、脹滿、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燥,脈搏弦數等。治療應該清理肝火,通經活絡,可以使用"面痛III號方"。

氣虛血瘀引起的面痛:氣虛血瘀通常是長期的面痛,氣血不足,病邪入侵血脈,使得血脈阻塞,因此舌淡白或有瘀斑,脈搏沉細而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