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帝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帝中風

帝中風,又稱「帝鐘風」,為中醫喉科病名之一,指懸雍垂(俗稱「小舌」或「帝中」)因火毒上沖而致腫脹疼痛,甚則腐爛的病症。其名源於「帝中」為懸雍垂之古稱,而「風」在此泛指外邪或內火引動的急性病變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 胃中積熱肺胃火毒上燔 所致。胃經循行過咽喉,若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炙煿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胃熱熾盛,火毒循經上攻咽喉,燔灼血肉,則發為帝中腫痛。此外,外感風熱之邪,與內火相搏,亦可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 懸雍垂紅腫疼痛,甚則表面潰爛、滲血,或見黃白色腐膜。患者常伴隨咽乾口渴、煩熱、小便黃赤、大便乾結等 陽明腑實 之象。舌質紅,苔黃厚,脈洪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 清胃瀉火、解毒消腫 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:
    • 組成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當歸。
    • 功效:清胃涼血,適用於胃火熾盛所致的咽喉腫痛。
  2. 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
    • 組成: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。
    • 功效:瀉火解毒,導熱下行,適用於火毒壅盛之實證。

若兼外感風熱,可加 銀花、連翹、薄荷 以疏風清熱;若腫痛甚者,可佐以 牛蒡子、板藍根、玄參 增強解毒利咽之效。

相關鑑別

「帝中風」與「喉癰」、「乳蛾」等咽喉病症有別:

  • 喉癰:多發於咽喉深部,腫勢局限成膿,疼痛劇烈。
  • 乳蛾:專指扁桃體腫大,或伴化膿,病位在喉核。

古籍參考
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:「帝中風者,小舌暴腫,乃胃火上沖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載:「懸雍垂腫,由火毒聚於陽明。」可見本病與陽明經熱密切相關,治療當以清瀉胃火為要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