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肢疼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四肢疼痛是指病人上肢或下肢,或上下肢筋脈、肌肉、關節疼痛的症狀。四肢疼痛最早見於《內經》,如“肢節痛”、“骨痛”、“手臂痛”、“腳下痛”、“腰股痛”、“股、膝、髀、腨、胻足皆痛”等。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則載有“歷節痛”、“四肢疼”、“骨節疼痛”。後世所稱“痛風”、“風腰腿疼痛”、“風走注疼痛”、“肩臂痛”、“手指痛”、“大股痛”、“足痛”、“足跟痛”、“足心痛”、“腿痛”及山岳丘陵地帶的“柳柺子病”均屬四肢疼痛的病症範疇。《內經》論述的痹證,如“行痹(風痹)”、“痛痹(寒痹)”、“著痹(濕痹)”、“熱痹”、“筋痹”、“脈痹”、“肌痹”、“皮痹”、“骨痹”、“周痹”、“眾痹”等亦是以四肢疼痛為主證的證候。為便於臨床辨證,本篇重點敘述四肢疼痛,肩痛、臂痛、腰脊痛、膝腫痛、足痛等另立條目討論。
常見證候
風邪阻絡四肢疼痛:四肢關節走注疼痛,痛無定處,而以肘、膝、踝等處為多見,關節屈伸不便,或兼見寒熱表證,舌苔薄白或膩,脈多浮。屬行痹。
寒邪阻絡四肢疼痛:四肢關節冷痛,痛處不移,形寒肢冷,局部皮膚顏色不紅,遇寒加重,得溫痛減,舌苔白,脈弦緊。屬痛痹。
濕邪阻絡四肢疼痛:關節痠楚疼痛,重看不移,或肌膚麻木不仁,日久失治則肌肉頑硬,骨節變形,致成殘廢,苔白膩,脈濡緩。屬著痹。
熱邪阻絡四肢疼痛:四肢關節疼痛,局部焮紅腫脹,兼有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懆,脈數。
濕熱阻絡四肢疼痛:關節紅腫,小便赤濁,四肢困重疼痛,脈滑或濡數,舌紅苔黃膩,可伴有肌膚紅色結節。
氣血虧虛四肢疼痛:關節痠痛,勞累後加重,可見肌肉瘦削,面色蒼白,唇甲淡白無華,少氣懶言,神疲倦怠,眩暈,畏風自汗,脈細弱,舌質淡,苔薄。兼挾瘀血則關節疼痛如錐刺,痛處不移,拒按,肌膚甲錯,形體羸瘦或關節變形頑硬,舌質暗而有瘀點,苔薄膩,脈細澀。兼痰渭則肢臂疼痛,身體困重,首如裹,舌質胖,苔白膩,脈弦滑。
肝腎虧虛四肢疼痛:筋骨弛緩或拘急、痠痛,頭目眩暈,爪甲枯脆,腰膝痠軟,耳鳴失聰,齒搖髮脫,陽萎遺泄,尺脈弦細沉弱,偏陰虛則四肢關節熱痛喜涼,骨痛夜甚,顴紅唇赤,舌質鮮紅少苔,或紅絳少津。偏陽虛則兼見兩足浮腫無力,大便溏泄,小溲清長,手足不溫。
鑒別分析
風寒濕邪閉阻經絡引起的四肢疼痛最為常見,即所謂痹證。痹者,閉也,閉阻不通則痛。《素問.痹論》:”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氧勝者為著痹也。”上肢與下肢乃手足六經循行所過,風寒濕最易侵襲,因此《濟生方.諸痹門》說:”皆因體虛腠理空疏,受風寒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