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頸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頸粗

頸粗,又稱俠癭,是指頜下頸前結喉兩側部位的粗腫。頸粗歷代醫家均歸於癭或癭氣一類病證範圍。

常見證候

痰氣鬱結頸粗

痰氣鬱結頸粗的症狀包括結喉兩側或一側漫腫,邊緣不甚清楚,膚色如常,按之軟,不痛,或有輕度脹感,常伴有胸悶,脅痛或脹,易怒,舌苔白或膩,脈弦或滑。

氣血瘀結頸粗

氣血瘀結頸粗的症狀包括頸前粗腫較大,因病積日久而質地稍硬,發脹或按之輕度疼痛,皮包不變或赤絡顯露,呼吸不暢,或吞嚥有阻礙感覺,胸悶,脅痛,易怒,舌質暗,脈沉澀。

心肝陰虛頸粗

心肝陰虛頸粗的症狀包括頸部粗腫或大或小,亦可不甚腫大,但心肝陰虛症狀明顯,可見心悸,心慌,心煩不眠,自汗,短氣等,以及急躁易怒,頭暈目眩,兩目外凸"而感覺乾澀等表現。甚者五心煩熱,面部烘熱,盜汗,腰膝痠軟,手指震顫或抽搦,或男子夢遺滑精,女子月經不調,舌紅少苔,脈弦數或細數無力。

鑒別分析

痰氣鬱結頸粗與氣血瘀結頸粗:前者為痰結所成,後者為血瘀所致。緣痰結血瘀形成的原因,均由於肝鬱氣滯。故二證都有肝氣鬱滯的臨床表現(胸悶、脅痛、易怒、頭暈等)。若為痰結者,則氣機不暢,水濕不化為津液而凝聚成痰,必表現有痰結見症(頸粗漫腫、按之軟、不痛或微痛、發脹、苔白或膩,脈弦或滑)。若為血瘀,必病程日久,而見瘀血凝結之徵象(頸粗腫大明顯,按之質硬而痛、舌紫暗或見瘀斑、脈沉澀)。痰氣鬱結者,宜行氣滌痰而化鬱結,方用四海舒鬱丸、或海藻玉壺湯加減;氣血瘀結者,則宜行氣化瘀以消瘀結,方用活血散瘀湯。

心肝陰虛頸粗與痰氣鬱結頸粗、氣血瘀結頸粗:頸粗一症,雖為痰結或血瘀所成,為有形之實邪,然臨床一旦發現頭部粗腫,病已纏綿日久,正氣已虛,表現為心肝陰血虛損,心陰不足則心悸、心煩、易驚、失眠、低熱、自汗、短氣;肝陰不足則急躁易怒、頭暈目眩、兩目外凸且乾澀,甚至出現手足顫勤、抽搦、煩熱、盜汗、腰痠等症狀。治宜滋陰補血而佐以軟堅散結之品,方用四物湯合一貫煎,或用補肝湯加牡蠣、瓦楞子、昆布、海藻等藥。頸粗一症,或為實證,或為虛實夾雜之證。痰結、血瘀所致者,初起可為實證,病久則為虛實夾雜證,心肝陰虛頸粗為虛實夾雜之證。其治療或逐痰,或滋陰補血。

以上僅為參考資料,如有疑慮或持續症狀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