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帝中弛軟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帝中弛軟風
病名:帝中弛軟風,又稱「小舌弛軟症」,屬中醫喉科疾患之一。其主要特徵為懸雍垂(俗稱「小舌」或「帝鐘」)色澤轉白,形體鬆弛下垂,痿軟腫大,導致吞咽梗阻、呼吸悶窒。初起時,患者進食乾硬米飯困難,病情加重後,連糜粥亦感哽噎不暢。此症記載於《喉科心法》,多因胃氣虛損或毒邪內蘊所致。
病因病機:
- 酒客傷中,胃氣憊敗:長期酗酒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中焦氣血生化不足,胃氣虛弱,無力上承濡養喉關,致小舌失養而痿軟下垂。
- 楊梅廣瘡余毒:梅毒(楊梅瘡)未徹底清解,濕熱毒邪滯留經絡,上攻咽喉,腐蝕肌膜,引發小舌變色弛軟。
- 痰濕瘀阻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阻滯氣機,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滯,皆可導致喉關氣血不通,小舌失用。
臨床表現:
- 懸雍垂色白或淡白,鬆弛下垂,觸之柔軟無力。
- 自覺咽喉異物感,吞咽時梗阻明顯,甚則呼吸不暢。
- 或伴口乾、胸悶、噯氣等中焦氣機不調之症。
鑑別診斷:
- 懸旗風:以小舌紅腫潰爛為主,多因風熱上攻或胃火熾盛所致,與帝中弛軟風之虛損病機有別。
- 帝鐘風:泛指懸雍垂腫痛疾患,涵蓋範圍較廣,而帝中弛軟風特指痿軟下垂之虛證。
治療原則:
- 補益胃氣:選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,健運脾胃,升提中氣。
- 清解余毒:若因楊梅瘡遺毒,可配合黃連解毒湯、土茯苓等清熱解毒化濕。
- 化痰通絡:痰濕瘀阻者,佐以二陳湯、血府逐瘀湯,疏通咽喉氣血。
附註: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懸雍垂水腫」或「肌張力障礙」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血盛衰與臟腑功能失調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