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發斑,是指肌膚表面出現片狀瘀斑,不高出皮面,撫之不礙手。
發斑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中,其形狀、大小、類色不一,所以歷代醫家提出許多不同名稱。如《金匱要略》的「陰陽毒」,《外科啟玄》的「葡萄疫」,《傷塞九十論.發斑證》的「斑疹」,《雜病派流犀燭》的「斑痧」,《瘡瘍經驗全書》的「貓眼瘡」等等都是指發斑而言。
《丹溪心法》和《明醫指掌》又分別提出「陰斑」和「陽斑」之名。所謂陰斑,是指斑之屬於虛寒者;所謂陽斑是指斑之屬於實熱者。
發斑應和「疹」相區別。《溫病學.辨斑疹篇》:"斑點大成片,一般不高出皮膚,撫之不礙手,視之斑斑如錦紋;疹如雲頭隱隱,或呈鎖碎小粒,一般高出皮膚之上,撫之礙手,但亦有不高出皮膚,撫之無感觸的。"斑和疹在溫熱病中多兼挾出現,故醫書中每舉斑以賅疹,或統稱斑疹。然而斑和疹的發病機理有所不同:斑大多由於熱鬱陽明,胃熱熾盛,內迫營血,外溢肌膚而成;疹多係肺熱鬱閉,波及營分,外竄血絡所致。
本節討論範圍,只限於內科疾病引起的發斑。
【常見證候】
熱入營血發斑:多出現於急性熱病過程中。斑色鮮紅或紫赤,身熱不退或發熱夜甚,心煩不寐,口渴咽乾,甚則神昏譫語,痙攣抽搐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或溏泄,或伴有吐血,衄血、舌質紅絳,脈數。
陰虛火旺發斑:斑色鮮紅,時發時止,心煩不安,口乾咽燥,手足心熱,或午後潮熱,夜寐盜汗,頭暈耳鳴,或有鼻出血,齒齦出血,舌光紅少苔,脈細數。
脾不統血發斑:紅斑反復發作,斑色淡紅,隱而不顯,面色萎黃,神疲氣怯,食少腹脹,月經過多,經色淺淡,大便溏薄。舌質淡胖,脈細弱無力。
陽氣虧虛發斑:斑色淺淡,一般多見於胸腹部,心悸怔忡,倦怠乏力,四肢逆冷,或下利清榖,面色蒼白或虛浮。食少便溏,舌質胖嫩,邊布齒痕,小便清長,脈虛弱無力。
氣滯血瘀發斑:多見癥瘕積聚患者,斑色青紫,面色灰黯或蒼黃,腹露青筋,皮膚血絲縷縷,嘔血,便血或齒齦出血,舌色紫暗,脈弦或遲澀。
風濕熱鬱發斑:斑多呈環形,或皮下有結節,反復發作,多發於四肢,斑形大小不一,環形斑中心色淺,四周隆起,全身關節疼痛,或關節紅腫,面色蒼白,多汗,重者胸悶氣短脈數。
【鑒別分析】
熱入營血發斑與陰虛火旺發斑:
前者多出現於高熱疾病過程中,溫熱毒疫之邪,侵入人體,內陷營血,損傷陰絡,迫血妄行,溢於肌膚而發斑。其特點是:發熱,斑色紫暗,甚則神昏譫語,痙厥抽搐,或有吐衄,便血。
後者病程較長,斑色鮮紅,由久病傷陰,或熱病耗液,陰虛火旺迫血外溢肌膚而發斑。伴有頭暈、耳鳴、口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