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白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【概念】白是指皮膚表面突起的白色疱疹,形如水泡,色白晶瑩,破之有清稀漿液流出,多見於頸項及胸腹部,四肢較少見到。本證首見於《溫熱論》,其後許多溫病學家的著作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、《溫熱經緯》中皆有述及。因白內含漿液,呈水晶色而瑩亮,故一名"晶";若色枯白,殼空無漿,則稱"枯"。
【常見證候】
濕熱鬱阻白:身熱而不揚,熱勢纏綿,汗出不解,面色晦滯,或帶有面垢,神情淡漠,胸腹脹滿,納少泛惡,口枯,渴不欲飲,胸腹部可見白,晶瑩飽滿,顆粒分明,擦破之後,有澄清水液流出,其色微黃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津氣兩傷白:身熱久羈,口舌乾燥,神倦氣怯,心悸,煩躁,意識模糊,呼吸急促,鼻翼煽動,手足蠕動,甚則瘛瘲,白枯白無華,顆粒不清,空殼無漿,舌紅少津,舌苔黃,脈細數無力。
【鑒別分析】
濕熱鬱阻白與津氣兩傷白:兩證均發生於溫、熱病中,前者乃濕熱鬱阻氣分,濕因熱留,熱困濕中,故身熱持續不退,汗出不留,因而釀發白;後者因身熱久羈,耗氣傷津,正不勝邪,邪毒內陷,津液枯竭,遂成白,但與濕熱偏勝者不同。其次從白的色澤、形態方面觀察:前者潔白,晶瑩,飽滿,有光澤,顆粒分明,擦破後有漿液流出,其質澄清,故稱晶;後者色無華,白如枯骨,顆粒乾癟不清,空殼無漿,因稱枯。
濕熱鬱阻之白為實證、順證,熱勢隨白的透發而遞減,臨床症狀亦隨之緩解,但濕熱之邪粘膩,白一次難以透淨,往往隨患者發熱的休止而變化,即出一次汗,則出一批白,此乃濕熱外泄,正勝邪退之佳象;津氣兩傷之白為虛證、逆證,因津氣已虛,濕熱之邪內陷營血,雖有白發出,臨床症狀反見加重,如神倦氣怯,心悸煩躁,呼吸急促,鼻翼煽動,手足蠕動,甚則瘛瘲,乃正氣欲脫之象。
濕熱鬱阻白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湯化裁;而氣津兩傷白宜急救氣陰,扶正祛邪,方用生脈散合清營湯化裁。
總之,白形成,主要是濕熱之邪留戀氣分,纏綿不解,鬱蒸肌膚,蘊釀而成,多見於溫病,如濕溫、伏暑、暑溫夾濕等病。凡溫病見白出現,即可斷定病在氣分,其性質為濕熱。再觀察白的形態,可進一步辨別邪正消長的情況。凡白光澤晶亮;顆粒飽滿,且透發之後,熱勢遞減,神識清爽者,為氣津俱足,正勝邪退的佳象;若色枯白,空殼無漿,透現之後,身熱不減,反見神識昏迷,則為津氣兩傷,正不祛邪,邪毒內陷的危候。
【文獻別錄】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引何廉臣曰:"溫熱發,每見於夏秋濕溫伏暑之證,春冬風溫兼濕證亦間有之。初由濕鬱皮腠,汗出不徹之故,白如水晶者多,但當輕泄肺氣,開泄衛分,如五汁蘆根最穩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