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頭皮麻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頭皮麻木,是指頭部皮膚不知痛癢,麻木不仁的一種症狀。

古代醫書鮮有論及此症者,《醫學入門》曾有:"自頸以上,耳目眉稜之間,有麻痹不仁處,…或頭皮頑厚不自覺知"的論述。另見《醫林繩墨.頭風》亦有"頭皮浮頑"之記載。

古人認為,麻與木有所區別。《醫學正傳》:"麻者,非癢非痛,…唧唧然不知痛癢,如繩扎縛初鬆之狀。"《醫學入門》:"木者,不癢不痛,按之不知,搔之不覺,如木之厚。常木為瘀血,間木為濕痰。"《丹溪心法.厥》:"麻者屬氣虛,…‥木為濕痰。"將麻與木的症狀、病因皆做了分辨。臨床上麻與木常常並見,故通稱麻木。

頭痛經久不癒,有時亦可見頭皮麻木之症,此已於頭痛中述及。本條僅討論以頭皮麻木為主之證候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血虛頭皮麻木:頭皮麻木以麻為主,面色無華,頭暈心悸,唇舌爪甲無華,舌質淡苔薄,脈細無力。

痰濕阻絡頭皮麻木:頭皮麻木以木為主,眩暈,肢體倦怠,胸脘滿悶,嘔惡吐涎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血虛頭皮麻木與痰濕阻絡頭皮麻木:前者多因失血過多,或脾虛生化不足,或久病血氣虧損,"營氣虛則不仁。"血虛則皮膚失於濡養,故見頭皮麻木之症。後者多因勞倦傷脾,脾運失健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,痰濕阻於經絡,影響氣血運行,故出現皮膚麻木;頭為諸陽之會,痰濕阻遏,清陽不升,故以頭皮麻木為甚。

辨證時,血虛頭皮麻木,往往以麻為主,且兼有面唇爪甲無華、頭暈心悸、舌質淡等血虛見症;痰濕阻絡頭皮麻木,往往以木為主,常伴有眩暈、肢困倦怠、嘔惡、苔膩等濕濁內阻之症。兩證一虛一實,臨床表現迥然有異,容易區分。

血虛頭皮麻木治宜養血去風,方選四物湯配合雞血藤、地龍、羌活等;痰濕阻絡頭皮麻木治宜化痰祛濕通絡,可選消痰飲。兩證若兼有瘀阻者,兼可配合桃仁、紅花等行瘀通絡之品。

頭皮麻木一症,歷代醫籍未見專門論述,本書所述血虛頭皮麻木與痰濕阻絡頭皮麻木兩證,僅舉其常大見證候。此外,氣虛、風邪等所致頭皮麻木每或有之,臨證時可根據病機及症候特點,予以鑒別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蘭室秘藏.雜病門》:"皮膚間麻木,乃肝氣不行故也"

《中醫臨證備要》:"一處麻木,遇陰寒更劇,為痰瘀內阻,用白芥子研末,蔥薑汁調敷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