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腿腫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腿腫痛是指下肢腫脹疼痛而言。古代醫籍多在痹、痛風等病門中敘述。本症與僅限於膝部之腫痛有別;又不同於單純腿腫。以下所述的是髀關以下的腿腫痛症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濕寒腿腫痛:兩腿腫痛,或一側腿腫痛,遇寒加劇,關節不得屈伸,皮膚不變,身體沉重,惡風不欲去衣,脈弦緊或弦遲,苔白滑。

濕熱腿腫痛:兩腿或單腿腫痛,捫之發熱,足心欲踏涼地,小便短赤,大便乾,脈弦滑數,苔黃膩。

瘀血腿腫痛:雙側或一側腿腫脹痛,或腫脹刺痛,按之痛甚,皮膚失柔,或皮包暗紫,脈沉澀,舌紫暗或舌邊有瘀斑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濕寒腿腫痛與濕熱腿腫痛:此二證皆由外邪所致。或坐臥濕地,或冒受雨露,或水中浸漬,特別是居處潮濕,下肢易受傷害。濕侵皮肉,隨機體氣質之異同而變寒化熱。陽虛之體則常從寒化,陰虛之體則易從熱化。不論是濕寒或是濕熱,皆可阻遏絡脈而發生局部之腫痛。其共同點為:下肢腫痛,關節屈伸不利,舌有苔。辨證要點為:寒濕腿腫痛患肢發涼,遇寒加劇,脈弦緊或弦遲,苔白膩或滑。濕熱腿腫痛患肢發熱,尤以足心為甚,疼痛與天氣變化關係不大,脈弦滑數,苔黃膩。寒濕腿腫痛治宜除濕散寒,方選烏頭湯,或除風濕羌活湯;濕熱腿腫痛治宜清熱祛濕,方選拈痛湯,或三妙丸。

瘀血腿腫痛:本症病因複雜,或因外邪留而不去,由經入絡,絡脈瘀滯而作腫痛;或因內傷七情,氣機鬱滯,血脈不暢而作腫作痛;或因跌仆閃挫亦可引起。辨證要點為:腿腫痛或腫脹刺痛,或夜間增劇,且每伴有脈澀、舌紫,患肢皮膚發緊失柔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選身痛逐瘀湯。

還有一種勞傷腿腫痛,是由久行或久立傷筋,血走下肢所引起。局部青筋突起,形如蚯蚓,顏色青紫是其特點。治宜行氣和血、通暢筋脈,用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桂枝、木瓜、黃耆、牛膝、血竭之屬,重者可酌加蟲類藥物。

其次,腿腫痛的治療,還可依據疼痛的部位選用引經樂物,或配合針灸療法。對於虛中夾邪的腿腫痛,權衡正邪虛實的輕重,或先補後消,或先消後補,或補消兼施。對於慢性腫痛,正氣受損者,切忌消而不補,遺留後患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:"腿痛…在前療者屬陽明,宜白芷、升麻、干葛。在後廉者屬太陽,宜羌活、防風。在外廉者屬少陽,宜柴胡、羌活。在內療者屬厥陰,宜青皮、吳萸。在內前廉者屬太陰,宜蒼朮、白芷。在內後廉者居少陰,宜獨活、澤瀉。"

《張氏醫通》:"大股痛,…有濕熱者,痛處必腫,而沉重不能轉側,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朮草之類。或除濕湯、滲濕湯選用。寒熱而腫痛者,須防發癰。"

《丹溪心法》:"若肢節腫痛脈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