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行浮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經行浮腫是指婦女在經前或經行之際發生浮腫,經行後自行消退。如浮腫與月經周期無關,則不屬本症討論範圍。
【常見證候】
[脾腎陽虛](/dic/9827)經行浮腫:經行面目浮腫,四肢腫脹,按之凹陷不起,形寒肢冷,腰膝痠軟,大便溏薄,小便清白量少,經行量多色淡。舌質淡而胖,苔薄而滑,脈沉細無力。
脾虛濕滯經行浮腫:每屆經前面浮肢腫,按之凹陷,食欲不振,泛泛欲嘔,脘腹膨脤,大便多而不實。舌質淡或體胖大,苔薄膩,脈濡。
【鑒別分析】
脾腎陽虛經行浮腫:多由素體脾腎陽虛,水濕停聚,當經行之際,脾腎之陽益虛,脾不能運濕,腎不能溫化水液,則水濕泛溢肌膚,致成經行浮腫。辨證要點為:面浮肢腫,形寒肢冷,大便溏薄,小便清,腰膝痠軟,舌淡胖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。治宜溫腎健脾,益氣消腫,方用金匱腎氣丸加味。
脾虛濕滯經行浮腫:乃因素體脾虛氣弱,濕濁內蘊,外散肌腠所致。其臨床表現為:經行面浮跗腫,但較輕,無形寒肢冷及腰膝痠軟等腎陽虛見證,而俱納呆欲嘔,脘腹脹滿等脾虛症狀。治宜益氣健脾,化濕消腫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味。
總之,經行浮腫與脾、腎二臟關係最為密切,治療多以溫補取效。
【文獻別錄】
《中醫婦科臨床手冊.經行浮腫》"氣滯濕阻型主症:經前面部及四肢腫脹,經行不爽,少腹脹痛。苔薄膩或白膩,脈濡細或弦細。治法:健脾化濕,理氣消腫。處方:導滯通經湯合四物湯加減。"
【古籍原文】
《金匱要略》曰:「婦人有水氣,小腹腫滿,腰以下腫,四肢腫,按之則凹,不痛,小便不利,大便溏薄,名曰水腫。」《景岳全書》曰:「經行浮腫,多因脾腎陽虛,水濕停聚,當經行之際,脾腎之陽益虛,脾不能運濕,腎不能溫化水液,則水濕泛溢肌膚,致成經行浮腫。」
【現代研究】
現代研究認為,經行浮腫的發病與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皮質軸功能失調有關。臨床上多見於更年期婦女,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雌激素水平下降,導致下丘腦-垂體-腎上腺皮質軸功能失調,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的糖皮質激素減少,從而影響水鈉代謝,導致體內水鈉瀦留而發生浮腫。
【臨床表現】
經行浮腫多發生於更年期婦女,其臨床表現主要為:
- 面部、四肢及下肢浮腫,按之凹陷不起,無壓痛。
- 腰酸背痛,下肢沉重,小便不利,大便溏薄。
- 情緒不穩定,易怒,失眠多夢。
- 舌淡胖,苔白滑,脈沉細無力。
【診斷與鑑別診斷】
診斷: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,可以診斷為經行浮腫。
鑑別診斷:
- 妊娠水腫:妊娠水腫多發生於妊娠中晚期,其臨床表現主要為:面部、四肢及下肢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