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食易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善食易飢是指有飢餓感且飲食增加的症狀。歷代醫籍中對於這個症狀有不同的記載,例如《內經》稱為"消穀善飢",《傷寒論》稱為"消穀喜飢",後來稱之為"多食易飢"、"多食善飢"、"能食善飢"、"好食易飢"等,但大致上都指的是同一個症狀。善食易飢常見於消渴病,並且伴隨著口渴和消瘦等症狀,這是善食易飢的一種類型,並不僅僅出現在消渴病中。

常見的證候包括胃火熾盛善食易飢和陽明蓄血善食易飢。

胃火熾盛善食易飢的特點是喜愛進食且容易感到飢餓,口渴,體重減輕,大便祕結,舌苔呈黃且乾燥,舌頭呈紅色,脈搏滑且有力。

陽明蓄血善食易飢的特點是喜愛進食且容易感到飢餓,發燒但不寒冷,口乾喉乾,但喜歡漱口水並不想嚥下,喜忘,下腹部有硬滿感,尿量增加,大便呈黑色但容易排出,面色脣色暗,舌頭呈紅色或有瘀斑,脈搏沉結且快。

胃火熾盛善食易飢常常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燥熱,或者肝鬱化火犯胃等原因導致胃內熱氣旺盛,進而傷害陰液。鑑別這種情況的要點是患者除了喜食易飢以外,還有口渴,體重減輕,便祕等胃火旺盛的表現。治療應該清熱滋陰,可以選擇使用白虎加人參湯加入黃連、生地黃等藥物。

陽明蓄血善食易飢的原因多半是長期存在的瘀血,並且伴隨新發的熱邪與瘀血積聚於胃腸,導致食榖易飢症狀出現,並且伴隨一系列瘀血的表現,例如記憶力減退、情緒不穩等。與胃火熾盛善食易飢的鑒別要點在於以陽明蓄血癥狀兼見瘀血表現,而胃火熾盛則兼見胃熱的表現。兩者都有口渴和大便乾結的症狀,但陽明蓄血善食易飢患者口渴表現為想喝水但不想嚥咽,而胃火熾盛則為口渴引飲。陽明蓄血善食易飢的治療方法是攻逐瘀血,可以選擇使用抵當湯或抵當丸等方劑。

根據《靈樞.五邪》篇的記載,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,會導致熱中善飢症狀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.諸疸源流》提到,若身體長時間受到勞累傷害,也會出現黃胖病,俗稱脫力黃,症狀包括好食易飢、懶散無力等,建議使用沈氏雙砂丸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