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善食易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善食易飢,是指飲食倍於平常,且有飢餓感的一種症狀。在歷代醫籍中記載不同,《內經》稱為"消穀善飢";《傷寒論》中稱為"消穀喜飢";後世稱為多食易飢"、多食善飢"、能食善飢"、"好食易飢"等,但其含義大致相同。消渴病之中消症,以善食易飢為主症,並兼見口渴、消瘦等,此為善食易飢的一個證型,並非只是消渴病之中消症。
【常見證候】
胃火熾盛善食易飢:善食易飢,口渴,形體消瘦,大便秘結,舌苔黃燥少津,舌質紅,脈滑有力。
陽明蓄血善食易飢:善食易飢,發熱不惡寒,口燥咽乾,但欲漱水不欲咽,善忘,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,大便色黑,雖硬而易解。面唇色暗,舌質紅或見瘀斑,脈沉結而數。
【鑒別分析】
胃火熾盛善食易飢:多因外感燥熱之邪、或肝鬱化火犯胃等,以致胃熱熾盛,熱盛傷陰而致。其鑒別要點是善食易飢‥並兼見口乾渴,形體消瘦,大便秘結一派胃火熾盛的表現。"胃中熱,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"(《靈樞.師傳》。治宜清熱滋陰,方選白虎加人參湯加黃連、生地黃等。
陽明蓄血善食易飢與胃火熾盛善食易飢:陽明蓄血善食易飢,多因久有瘀血,又兼新感,熱邪與瘀血交結於胃腸,以致消榖善飢,並伴見一系列瘀血表現,如喜忘,其人如狂,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,面唇色暗,舌有瘀斑等。如《傷寒論.辨陽明第八》曰:"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,屎雖粳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者,宜抵當湯下之"。其與胃火熾盛善食易飢之鑒別要點是:陽明蓄血兼見瘀血表現,胃火熾盛兼見胃熱的表現。二證均有口渴,大便乾結,前者口渴為渴而不欲飲,或但欲飲水而不欲咽,後者為口渴引飲。大便乾結前者為大便乾,色黑而反易解,後者為大便乾結。陽明蓄血善食易飢,治以攻逐蓄血,方選抵當湯或抵當丸加減。
【文獻別錄】
《靈樞.五邪》篇:"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善飢"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.諸疸源流》:"力役人勞苦受傷,亦成黃胖病,俗名脫力黃,好食易飢,怠惰無力,宜沈氏雙砂丸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