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扁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扁骨

中醫概念中的扁骨

扁骨在中醫學中具有雙重含義,既為經穴別名,亦指特定解剖結構。

經穴別名

扁骨為肩髃穴之別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:「扁骨,在肩端上兩骨間陷者中。」此記載明確指出扁骨即為肩髃穴之定位。《針灸聚英》亦承此說,將扁骨列為肩髃穴之別稱。

肩髃穴位於肩峰端下緣,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,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。此穴屬手陽明大腸經,主治肩臂疼痛、上肢不遂、風疹等症。其別名「扁骨」反映了古人對肩部骨骼結構的觀察與理解。

解剖結構名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記載:「扁骨有滲理腠,無髓孔。」王冰注釋曰:「扁骨,謂尻間扁戾骨也。其骨上有滲灌文理歸湊之,無別髓孔。」此處所述扁骨,特指人體中形狀扁薄而寬闊之骨骼。

中醫解剖學認為,扁骨具有以下特點:

  1. 形狀扁平寬大,如肩胛骨、髖骨、顱骨等
  2. 表面有紋理腠理,可供氣血滲灌
  3. 無明顯髓孔,與長骨結構有別

扁骨在中醫生理病理中具有重要意義,其紋理腠理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若此處氣血不暢,可致局部疼痛或功能障礙。此外,扁骨亦常作為針灸施術之重要骨性標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