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寒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惡寒發熱是指同時出現惡寒與發熱的症狀。太陽病、衛氣營血辨證的衛分證,以及三焦辨證的上焦證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這是外感表證的主要症狀之一。

根據《素問.刺熱篇》的記載,肺熱病的症狀包括惡風寒、舌上黃以及身體發熱。《傷寒論.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》中也提到:"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,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",這概括了這種病機特點,也是臨床辨證的重要依據。《景嶽全書》中將其稱為"憎寒發熱"或"畏寒發熱",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種情況。單純的惡寒,如邪氣入侵三陰的"無熱惡寒",或單純的發熱,有時加上邪氣入侵陽明的"但熱不寒",以及內傷惡寒發熱或外科疾病初起時的惡寒發熱等證,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。

常見的惡寒發熱的證候有:

  1. 風寒襲表惡寒發熱:惡寒發熱,惡寒重,發熱輕,頭痛身痛,無汗,鼻塞流涕,咳嗽聲重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  2. 風熱犯肺惡寒發熱:惡寒發熱,發熱重,惡寒輕,微汗出,頭痛,咽紅,口乾,咳嗽,舌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3. 風濕客表惡寒發熱:惡寒發熱,身體困重,頭脹如裹,關節疼痛,舌苔白膩,脈濡數。
  4. 暑濕交阻惡寒發熱:惡寒發熱,惡寒輕,發熱重,頭脹,胸悶,嘔惡,汗出,口渴,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
在鑒別上,風寒襲表惡寒發熱和風熱犯肺惡寒發熱都是外感風邪所致,但前者以寒邪為主,寒性凝滯,而且風寒束表,侵入太陽,使氣血循環受阻,從而出現惡寒重、發熱輕且無汗,還有咳嗽身重,鼻塞流涕,頭疼身痛,舌苔薄白,脈浮緊等症狀。治療上宜使用辛溫發汗的方法,輕度證候可用蔥豉湯,重度證候可用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。後者則同時伴有熱證,風熱侵襲肺部,使表衛不和,肺失宣肅,所以發熱較重,惡寒輕且微汗出,還有頭痛咽紅、口乾咳嗽,舌苔薄黃,脈浮數等症狀。治療上宜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可用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。

風濕客表惡寒發熱和暑濕交阻惡寒發熱都與特定的氣候因素有關。前者是風濕邪氣侵襲肌腠,濕氣黏濁,阻礙清陽的流通,出現惡寒發熱,還有身體困重,關節疼痛,舌苔白膩,脈濡數等症狀。治療上宜疏風祛濕,可使用羌活勝濕湯。而暑濕交阻則是夏季受暑氣侵襲,暑氣帶有濕氣,兩者相互結合,導致氣機不暢,所以惡寒較輕,發熱較重,出現頭脹胸悶、噁心嘔吐,口渴,汗出,小便短赤,舌苔白膩,脈濡數等症狀。治療上宜祛暑清熱,可使用新加香薷飲。

惡寒發熱屬於表證,治療上需要解表散邪,但病因有風寒溫熱暑濕的不同,臨床辨證時應進行鑒別。

文獻引用:

  • 《素問.風論》中提到,風邪藏在皮膚之間,無法內外通暢,如果風邪寒凝而腠理閉塞,則會出現寒冷和食慾下降,這被稱為寒熱的情況。
  • 《內外傷辨惑論.辨寒熱》中提到,外傷寒邪和飲食失節、精神勞累等因素引起的疾病都會伴有寒熱症狀。外傷寒邪引起的發熱惡寒症狀,熱量顯著,並出現顫抖和食慾不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