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後困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後困頓,又稱穀勞、飯醉,是指飯後困倦嗜睡,或進餐中疲困難支而停食入睡的一種症狀。

本症多因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食後穀氣不消,脾陽益困,清陽不升,神氣不爽,故困頓欲睡。兼見脾虛氣怯而致的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等症。

《諸病源候論.榖勞候》謂:"脾胃虛弱,不能傳消穀食,使府藏氣痞塞,其狀令人食已則臥,支體煩重而嗜眠是也"。治宜健脾益氣消食,方用香砂六君子加味。

另外,痰濕困脾也可導致食後困頓。多因久處濕地,或暑月濕邪彌漫,侵犯脾土;或痰濕素盛,濕邪因於中焦,脾陽為痰濕困擾不能升清氣以養神,痰飲濕濁蒙蔽,故食後困幁難支,且兼見肢體困重,脘病口粘,苔膩,脈濡等症,治宜健脾燥濕、化痰,方選不換金正氣散加砂仁、草蔻。

食後困頓,病位在脾,致病之因不外脾虛與濕困。脾虛者,屬正氣不足,治宜補益;濕困者,乃濕濁為患,治當利濕通陽。

【文獻別錄】《脾胃論》:"若飲食不節,損其胃氣,不能克化,散於肝,歸於心,溢於肺,食人則昏冒欲睡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