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食後困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食後困頓,又稱穀勞、飯醉,在進餐後感到睏倦、嗜睡,或因進食時疲睏難支而停止進食入睡,是一種常見的症狀。這種睏倦主要與脾胃虛弱、運化無力有關。具體來說,食物在進入脾胃後不能得到正常消化,穀氣無法消化,使得脾陽益困,清陽不升,神氣不爽,因而產生睏倦欲睡的感覺。同時,也可能伴有脾虛氣怯的症狀,如倦怠乏力和食少便溏等。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以健脾益氣、消食的方法為主,可使用香砂六君子方進行加味治療。

此外,痰濕困脾也可以引起食後困頓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長時間處於濕地,或在炎熱的夏月受到濕邪侵襲,影響脾土,或者痰濕素盛,濕邪滯留在中焦,使脾陽受到痰濕的困擾而不能升清氣養神,同時痰飲濕濁覆蓋,導致食後睏倦難以支撐,還可能伴有肢體困重、脘病口粘、苔膩、脈濡等症狀。治療這種情況應以健脾燥濕、化痰的方法為主,可以使用不換金正氣散加砂仁、草蔻的方劑進行治療。

總結來說,食後困頓的病源主要在於脾,致病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脾虛和濕困。脾虛屬於正氣不足的情況,治療應以補益脾氣為主;濕困則是由於濕濁引起的困擾,治療需利濕通陽。

參考文獻:

  • 《脾胃論》:"若飲食不節,損其胃氣,不能克化,散於肝,歸於心,溢於肺,食人則昏冒欲睡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