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畏惡風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畏惡風寒,即指怕冷的感覺,此症在外感及內傷疾病中皆較常見。歷代文獻有「惡寒」、「惡風」、「畏寒」之稱。有認為「惡風」與「惡寒」不同,「惡寒」者不受風吹即有怕冷之感,雖居於密室之中,甚至覆被向火,仍全身覺冷;惡風者乃遇風吹始覺怕冷。但臨床所見,一般惡寒者皆惡風,惡風者也多兼有惡寒。惡寒、惡風、畏寒表現相似,故本篇用畏惡風寒概括之,並統稱為惡寒。
風寒束表惡寒:惡寒發熱,無汗,頭身疼痛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寒中少陰惡寒:惡寒無熱,身倦肢冷,精神萎靡,嘔吐,下利清榖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微。
陽虛陰盛惡寒:惡寒肢冷,倦怠無力,少氣懶言,口淡不渴,尿清便溏,面白舌淡,脈沉遲無力。
陽盛格陰惡寒:惡肢冷,煩渴喜冷飲,胸中煩熱,腹部捫之灼熱,咽乾口臭,溲黃便結,舌紅苔黃,脈沉伏。
痰飲內停惡寒:惡寒,肢體沉重,胸腹滿悶,納呆,口渴不欲飲,苔膩脈滑。
瘡瘍惡寒:惡寒,甚則寒戰,發熱,瘡瘍局部腫痛發熱,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舌苔黃,脈弦數或洪數。
寒瘧惡寒:惡寒不發熱,或熱少寒多,休作有時,神疲肢倦,胸脅痞滿,舌苔白膩,脈象弦遲。
風寒束表惡寒與寒中少陰惡寒:前者惡寒係風寒之邪外束,衛陽鬱閉所致。正邪交爭則發熱,衛陽不能舒展故頭身疼痛,舌苔薄白、脈浮緊均為風寒表證。治療以辛溫解表,發散風寒為原則,方選麻黃湯等加減。後者惡寒係素體心腎陽虛,寒邪乘虛直中少陰所致。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,正不勝邪,故見無熱惡寒、身倦肢冷、脈微細等症。治療宜扶陽抑陰,方選四逆湯為代表方。縱觀二證雖均由外寒所引起,但風寒束表惡寒其寒邪在表,惡寒必伴有發熱,且有頭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證;寒中少陰惡寒其寒邪深達於裡,但惡寒而無發熱,且有下利清榖等陰寒內盛之症,兩者不難區別。
陽盛格陰惡寒與陽虛陰盛惡寒:兩證雖均有惡寒肢冷的症狀,但病因病機完全不同。陽盛格陰惡寒是由於邪熱深伏於裡,陽氣鬱閉於內,不能透達於外所致。主要表現為熱極似寒的症狀,患者雖有惡寒肢冷、脈沉之症,但屬假寒;而以煩渴喜冷飲、胸腹部捫之灼熱感、溲赤便秘、舌紅苔黃等真熱症為主,其本質是陽盛於內而格陰於外。治宜清裡瀉熱,方選白虎湯或承氣湯類化裁,俾裡熱一解,外寒即和。陽虛陰盛惡寒由於勞倦內傷,或久病正氣日削,使人體臟腑機能減退,陽氣虛弱,陽不制陰,陰寒內生。故既有倦怠乏力、少氣懶言等氣虛證,又有惡寒肢冷、尿清便溏、舌淡脈遲等陽虛證。其治療原則為溫陽袪寒,如腎陽虛者宜溫補腎陽,方選右歸飲等;脾陽虛者宜溫運脾陽,方選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