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言語錯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語言錯亂,又稱“語言顛倒”,簡稱“錯語”。是指神志恍惚,語言前後顛倒錯亂,或言後又自知講錯,不能自主的一種症狀。

“譫語”和“狂證”也表現有語言錯亂。但譫語常發生於高熱之後,患者神志昏糊;而語言錯亂是在無熱情況下,患者神志恍惚或清醒。狂證是罵詈不避親疏,且有棄衣登高狂越的現象,與單純語言錯亂仍有不同之處。本書擬將“發狂”、“譫語”另列專篇討論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心脾兩虧語言錯亂:語言錯亂,面色無華,神倦肢軟,食納不振,心悸健忘,失眠易驚,語聲低怯,舌淡脈細。

肝鬱氣結語言錯亂:語言錯亂,情緒抑鬱,言語不多,胸脅脹悶,善太息,時或易怒,舌苔薄,脈細弦。

瘀血擾心語言錯亂:語言錯亂往往隨行經而呈周期性發作,或伴痛經、月經失調,或見於產後惡露淋漓不盡,舌質黯滯或有瘀點,脈澀。

痰濕內阻語言錯亂:語言錯亂,或喃墑自語,神情呆滯,眩暈嘔噁,食欲不振,胸悶腹脹,舌苔白厚膩,舌體胖,脈濡或滑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心脾兩虧語言錯亂:證由長期思慮過度,所愿不遂,心主神,脾主思,久思過度,心陰暗耗,脾氣受損,而致心脾氣血兩虧,神明錯用,而見語言錯亂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"有因思勞傷心脾,致健忘失事,言語顛倒如痴者。"辨證要點:語言錯亂,默默少言,伴有面色無華,失眠驚悸健忘,納呆等心脾氣血兩虛的症狀。治宜調理心脾,補氣養血,方選歸脾湯之類。

肝鬱氣結語言錯亂:本證常因精神創傷;情緒刺激,使肝氣失於疏泄,鬱結不解,肝在志為怒,在病為語,肝鬱則語言錯亂。臨床辨證:語言錯亂,情志抑鬱,胸悶太息,夜寐夢擾,易怒等。本證與心脾兩虧語言錯亂的病因相仿,但病機不同。心脾兩虧語言錯亂的病位在心脾,病機以氣血兩虛為主;肝鬱氣結語言錯亂的病位在肝,病機是氣機鬱滯。前者屬虛證,後者為實證,二者迥異。

瘀血擾心語言錯亂:本症病機如《證治匯補》所云:"有婦人月水崩漏過多,血氣迷心,或產後惡露上衝,而言語錯亂。"又《壽世保元》:"血崩惡露不止,腹中血刺疼痛,血滯浮腫,血入心經,言語顛倒…。"多因瘀血內結,影響血運,心主血、主神明,瘀結則心神不寧,語言錯亂,多發生於女子。臨床特點:語言錯亂常與經期及產後等有關,腹痛、舌瘀、脈澀為辨證要點。治療用活血行瘀法,方選桃紅四物湯、桂枝茯苓丸等。

痰濕內阻語言錯亂:素體痰濕偏盛,或飲冷積濕成痰,或肝鬱脾滯,聚濕釀痰,痰濕內阻清竅,神明為之擾亂,故見語言錯亂。辨證要點;除語言錯亂外,尚有眩暈嘔噁、納呆、胸悶腹脹、苔膩等痰濕內阻的症狀。治療宜燥濕化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