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肥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肥胖,是指體形發胖,超乎常人而言。常伴有頭暈乏力,懶言少動,氣短等症狀。《內經》有"肥貴人",《金匱要略》有"肌膚盛"的記載。至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六所載之"黃胖"是指"蟲與食積所致"。以面黃胖腫大為特徵的一種病變,與肥胖迥然有別。若體態豐腴,面色紅潤,精神飽滿,舌脈正常,查無疾病者,不屬肥胖範疇。

肥胖的常見證候有痰濕內蘊肥胖和氣虛肥胖。痰濕內蘊肥胖的患者體形胖大,食納較多,平素痰多,肢體沉重倦怠,惡熱,舌體胖,苔厚膩,脈弦滑有力。氣虛肥胖的患者體形胖大,少氣懶言,動則自汗,怕冷,面浮虛腫,食納稍差,神疲嗜臥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痰濕內蘊肥胖多因飲食失調,或長期食欲亢盛,或偏食膏粱厚味,甘美甜膩食品,脾運失健,助濕生痰,痰濕流注肌體,形成肥胖;與先天因素也有一定關係。氣虛肥胖多由勞倦傷氣,或飲食不節,脾氣受損,即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謂:"榖氣勝元氣,其人肥而不壽。"徒見形體肥胖,實則元氣已虛。前者屬實證,後者屬虛證。

痰濕內蘊肥胖的治療宜祛痰化濕,方選溫膽湯或平胃散,酌加山楂、茶樹根、萊菔子、六一散等,並應控制進食膏粱甜膩之品。氣虛肥胖的治療宜補氣健脾,方選香砂六君子湯,並應加強體育鍜煉,增強體質。

肥胖的發病原因較複雜,與體質、年齡、飲食習慣、勞逸、情志、遺傳等因素有關。臨床辨證雖有虛實之別,但每多虛實相兼,如痰濕盛者日久必挾氣虛之候,氣虛者常導致脾運失健而生痰濕。治療除審證論治外,尚需調節飲食,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,採取綜合治療,方能奏效。

【文獻別錄】《金匱要略.血痹虛勞脈證并治》:"夫尊榮入骨弱肌膚盛,"《中醫臨證備要》:"體胖人逐漸瘦弱,兼見痰多咳嗽,腸間漉漉有聲,多為水飲證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