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尿後餘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尿後餘瀝是指小便完畢後仍有少量尿液點滴不淨的症狀。《內經》中只提到了膀胱不利為癃,不收束為遺溺的情況。《諸病源候論》首次列出了虛勞小便餘瀝作為專門的症狀,後來的醫書也沿用了這個名稱,但有些名稱可能不完全相同,例如《醫學入門》稱之為尿後餘瀝,而《脈訣》稱之為小便遺瀝。尿後餘瀝和尿失禁這兩種症狀在歷代醫書中常常混為一談,但實際上尿後餘瀝指的是排尿完畢後仍有少量尿液滴出,而尿失禁則是尿液無法自控制且尿量較多。在臨床上應該要區分開來。排尿後如果伴有白色黏液滴出,則可能是小便夾帶精液的症狀,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。

常見的尿後餘瀝的證候有:

  1. 腎虛胞寒尿後餘瀝:小便頻率高而長,排尿後仍有尿液滴下,身體疲憊無力,腰背痠軟,四肢不暖,舌苔淡白,脈沉細,尺脈尤甚。

  2. 中氣不足尿後餘瀝:小便後仍有少量尿液滴下,時有時無,勞累後加重,面色蒼白,精神疲憊,食慾減退,大便溏軟,少腹下垂脹滿,舌苔淡白,脈濡或弱細。

  3. 膀胱濕熱尿後餘瀝:小便頻繁,顏色偏黃或混濁,尿後仍有尿液滴下,伴有尿道灼熱和疼痛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
對於腎虛胞寒尿後餘瀝和中氣不足尿後餘瀝這兩種症狀,都屬於虛證。前者多因長期慢性疾病或過度性生活造成腎氣受損,腎虛而導致膀胱無力收縮,造成尿後餘瀝。後者多因飲食不節制和過勞導致中氣不足,升降失常,同樣會引起尿後餘瀝。鑒別要點是:腎虛胞寒的特點是小便頻繁長時間,腰背痠軟,四肢不暖,寒冷會加重,常見於年長者;治療方法應該是溫腎固澀,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合桑螵蛸散做配方加減。而中氣不足的特點是精神疲憊,食慾不振,大便溏軟,少腹下垂脹滿,常見於壯年人;治療方法應該是補中益氣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做配方加減。

膀胱濕熱尿後餘瀝多因濕熱在下焦積聚,導致氣化失常,膀胱不能正常收縮,引起尿後餘瀝。辨證特點是尿頻、尿急、尿痛,尿液顏色偏黃或混濁,治療應該是清熱利濕,可以使用八正散做配方加減。

尿後餘瀝這一症狀應該要根據虛實來加以分析。虛證佔多數,常常伴隨著小便清長、夜間多尿等症狀,治療方法一般是溫補固澀。實證常常伴隨著尿頻、尿急、尿痛等症狀,治療方法一般是清熱利濕。此外,如果淋症伴有尿後餘瀝的話,《羅氏會約醫鏡.論淋癃》中指出:“氣淋,小便澀,常有餘瀝,故尿不盡",或者是因外傷導致膀胱損傷,也會出現尿液滴下的情況,治療時應針對具體症狀進行治療,這種情況治好之後尿液滴下的問題也會自然解決。

參考文獻:

  1. 《諸病源候論》
  2. 《醫學入門》
  3. 《張氏醫通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