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但熱不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但熱不寒,是指熱性病過程中,出現但發熱而不惡寒的症狀。發熱成因很多,一般分外感發熱、內傷發熱兩類。通常外感發熱起病急,熱勢高;內傷發熱起病緩,常見低熱。外感熱初起,發熱惡寒或惡風同時並見,當表邪入裡化熱,多表現為但熱不寒。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》指出:“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”後世皆宗其說,作為外感熱病辨證中病邪入裡的標誌之一。本篇主要討論外感熱病中的但熱不寒症狀,至於內傷發熱,及“溫瘧”“癉瘧”所見的但熱不惡寒則分別在“五心煩熱”、“潮熱”、“寒熱往來”等有關條目中闡述。
常見證候
邪熱蘊肺但熱不寒:發熱而不惡寒,咳嗽胸痛,喀痰厚稠、黃腥,鼻煽氣粗,口渴咽痛,舌紅苔黃燥或黃膩,脈滑數。
熱熾陽明但熱不寒:不惡寒,反惡熱,壯熱面赤,大汗出,大煩渴,小便黃少,舌質紅,苔黃,脈洪大。
熱結腸道但熱不寒:壯熱不惡寒,日晡為甚,腹滿硬痛,按之堅實,大便不通或熱結旁流,甚則神昏譫語、煩躁不安,舌苔黃燥或焦黑,脈沉實有力。
濕熱鬱蒸但熱不寒:身熱起伏而不惡寒,午後轉盛,汗出不解,渴不引飲,胸悶脘痞,身重納呆,舌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暑熱傷氣但熱不寒:發熱不惡寒,頭痛,面赤氣粗,胸悶煩躁,口渴引飲,汗出過多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。
熱入營血但熱不寒:發熱入暮尤甚而不惡寒,煩躁不寐,口乾,甚則譫語發狂、神昏,斑疹透露,舌質紅絳,苔少或光剝,脈細數。
鑒別分析
邪熱蘊肺但熱不寒:多由風熱之邪上受,或外感寒邪鬱而化熱,邪熱犯肺,肺熱灼津,煉津成痰,痰熱壅阻,肺失清肅所致。初起可見惡寒發熱,繼則但熱不寒,咳嗽胸痛,喀痰厚稠黃腥,鼻煽氣粗。其辨證要點為發熱不惡寒,咳嗽氣粗,痰黃稠為特點,治宜清肺泄熱,化痰止嗽。方選《千金》葦莖湯、合瀉白散、或麻杏石甘湯加減。
熱熾陽明但熱不寒與熱結腸道但熱不寒:兩證均屬邪熱入裡的陽明病。不同的是一為陽明經證,一為陽明腑證。《醫宗金鑒·傷寒心法要訣·陽明熱病脈證》曰:“白虎煩渴熱陽明,汗出身熱脈長洪,不惡寒兮反惡熱”。故熱熾陽明的辨證要點是:大熱,大汗出,大煩渴,脈洪大。邪熾陽明,氣分大熱,故不惡寒反發熱;熱甚則腠理開泄,故大汗出;邪熱內擾,灼傷津液,則大煩渴而脈洪大。《醫宗金鑒·傷寒心法要訣·陽明府病脈證》曰:“胃實脈大府陽明,大便難兮脾約同,蒸蒸潮熱濈汗汗,滿痛始可議三承”,故熱結腸道的辨證要點是:日晡潮熱,腹滿硬痛,大便不通,甚則神昏譫語,舌苔黃燥或焦黑,脈沉實有力。邪熱結於腸胃,則腑氣不通;傳導失司,則腹滿硬痛,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