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奪血者無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奪血者無汗
「奪血者無汗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原則,出自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。「奪」意指耗損,此處特指陰血虧虛之狀態。中醫認為「血汗同源」,二者皆屬陰津所化,生理上相互資生,病理上亦相互影響。
理論基礎
- 血汗同源
中醫理論中,血與汗皆由水穀精微所化生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」而津液滲入脈中,與營氣相合即化為血,故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稱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」。血汗同源於津液,過度發汗或失血皆可導致陰津耗傷。 - 陰陽互根
血屬陰,氣屬陽,汗為津液所化,其排出需陽氣之蒸騰推動。若陰血已虛,強行發汗則易更傷陰液,甚則陽氣隨汗外泄,導致陰陽兩傷。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言「亡血家不可發汗」之理。
臨床意義
- 誤治之害:若患者本已失血(如吐血、崩漏、外傷出血等),復用辛溫發汗之法(如麻黃湯、桂枝湯),恐致津血進一步枯竭,輕則口乾煩躁,重則筋脈失養而抽搐,或陽氣外脫而厥逆。
- 治法禁忌:歷代醫家強調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,如《金匱要略》治產後病即避用發汗,改以養血和營為法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述熱病傷陰時,尤忌辛溫劫汗,當以甘寒養陰或酸甘化陰為治。此原則不僅適用於外感病,內傷雜病如陰虛勞熱、肝血不足等證,亦需謹守「保津存陰」之旨。
綜觀之,「奪血者無汗」體現中醫「辨證施治」核心思想,強調治療須審察病機,避免虛虛之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