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舌乾

舌乾是指舌上有苔,但苔面缺乏津液,苔質乾燥,或舌光無苔,望之枯涸,捫之燥澀。與"舌光"不同,舌光是指舌上無苔而光滑,有津液或無津液,辨認舌光主要看舌質。鼻塞和張口呼吸的人舌面多乾燥,需要注意區別。舌乾常伴隨口渴,並稱為"口乾舌燥",與"口渴"病證有關聯。

常見證候

  1. 陽盛灼津舌乾:舌乾,苔黃燥或焦燥起刺,壯熱面赤煩躁,口渴喜冷飲,汗多,便祕溲黃,脈洪數。
  2. 陰虛液虧舌乾:舌乾,質紅絳少苔或無苔,身熱不甚,面潮紅,手足心熱,口乾欲飲,尿短赤,神色萎靡,脈細數。
  3. 陽虛津不上承舌乾:舌乾,質淡,苔白,口乾不欲飲,或喜熱飲,面色白或青灰無華,倦怠嗜臥,氣短懶言,食慾不振,腹滿冷痛,得溫則舒,四肢厥冷,尿清便溏,浮腫,脈沉遲。

鑒別分析

  1. 陽盛灼津舌乾:常由外感熱病過程中,邪熱熾盛,灼爍津液而致舌乾。臨床表現根據邪熱入侵的臟腑不同而各異,如邪熱壅肺者以高熱、咳喘、煩渴、咯痰為主症;熱在氣分者以大熱、大汗、大煩渴、脈洪大為主症;熱結胃勝者以潮熱、便祕、腹滿、脈實為主症;熱在肝膽者以黃疸、發熱、脅痛、嘔惡為主症;熱在營血者以高熱、神昏、譫語、發斑為主症。其中舌乾是邪熱傷津的徵象。治療重點是清熱、祛邪、保津,使津液回復,舌乾自然解消。選方時根據邪熱所犯部位而定,如邪熱壅肺者,用麻杏石甘湯加蘆根、全瓜蔞、魚腥草等;熱在氣分者,用白虎加人參湯;熱結胃腸者,用承氣湯類;熱在肝膽者,用龍膽瀉肝湯;熱在營血者,用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。
  2. 陰虛液虧舌乾:由於熱病後期,邪熱長期滯留,陰液耗損所致;也可由於慢性病長期病痛使陰分耗損;或者五志過度化火傷害陰液;或者嗜酒攝取辛熱食物,使陰液耗損等等,造成陰虛火炎傷津,導致舌乾。臨床辨證要點:舌乾少津,舌質紅(或絳)少苔,同時伴隨口渴、心煩、手足心熱、面潮紅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的症狀。治療原則是滋陰、清熱、增加津液。如果是胃津不足者,可以選擇益胃湯;如果是肝腎陰虛者,可以使用青蒿鱉甲湯六味地黃湯加麥冬、五味子等。
  3. 陽虛津不上承舌乾:這種情況是由於慢性疾病長期延誤治療,或者過度大吐、大瀉、大汗、折伐陽氣等,陽氣虛弱,三焦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紊亂,津液無法上達而導致舌乾。《傷寒論本旨》說:"乾燥者,陽氣虛,不能化津上潤也。"另外,《辨舌指南》說:"腹滿,口乾,舌燥者,腸間有水氣也。"臨床特點是:舌乾苔白少津,渴不欲飲,或者喜歡喝熱飲,同時伴隨面色蒼白或晦黯、倦怠嗜臥、四肢厥冷、尿清便溏、浮腫等陽虛症狀。治療宜溫陽補氣,可以選擇四逆加人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