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奪食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奪食風

奪食風為中醫病名,屬咽喉口齒科疾患,主要表現為咽喉或上腭突生血泡,腫脹塞痛,妨礙飲食,甚則呼吸受阻。此證首載於清代喉科專著《重樓玉鑰》,列於「喉風三十六證」之中,因其發病急驟,血泡脹塞咽喉如奪食之勢,故名「奪食風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 肺胃蘊熱,熱毒熾盛,上沖咽喉所致。肺主氣,開竅於喉,胃經循行過咽,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外合邪,燔灼氣血,則血熱妄行,聚於黏膜而成血泡。其病位雖在咽喉,然病根實與肺胃火盛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突覺咽喉或上腭腫痛,迅速生出血泡,色紫紅或暗紅,脹滿光亮,大小不一,甚則連綴成片,阻塞喉道,導致吞嚥困難、言語不清,嚴重者可有呼吸窒悶之感。舌質紅,苔黃厚,脈象多見洪數或滑數,此為熱毒壅盛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胃瀉火:主方選用 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,以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等清解胃腑積熱;若肺熱明顯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瀉肺火;血熱甚者,酌加赤芍、紫草涼血散瘀。
    • 解毒利咽:配合 普濟消毒飲 加減,重用板藍根、連翹、牛蒡子等,以增強清熱解毒、利咽消腫之效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刺血泄熱:以鋒針速刺血泡,放出瘀血,緩解脹迫,術後即以 冰硼散(《外科正宗》)外吹,清熱解毒、防腐生肌。
    • 含漱方藥:可用 銀花甘草湯 煎汁頻漱,或以黃連水含漱,局部清熱止痛。

相關鑒別

奪食風與 嗆食泡(又名「飛揚喉」)症狀相似,然嗆食泡多因外傷或進食硬物擦傷黏膜,血溢成泡,病機偏於血瘀;奪食風則屬熱毒上攻,需從清熱涼血論治。

古籍考據

《重樓玉鑰》強調:「此症生於上腭或喉關,紫泡脹塞,宜急刺破。」清代《喉科指掌》亦載:「奪食風屬陽明火熾,治當急瀉其熱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均重視瀉火解毒與外治並舉之法。

此證雖屬急症,然辨明肺胃熱熾之機,內外合治,多能速效。臨床需察其脈證,靈活調方,以達熱清毒解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