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肢腫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四肢腫脹,是指上下肢浮腫發脹的一種症狀。有的表現四肢同時腫脹;有的僅見上肢或下肢,或偏於一側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濕熱蘊結四肢腫脹:四肢腫脹,關節腫痛,肌膚灼熱,皮包發紅發亮,兼見發熱,畏風,口渴,煩悶不安。舌苔黃膩少津,脈滑數。

氣滯肌表四肢腫脹:四肢浮腫,自覺發脹,膚色蒼白,按之即起,似有彈性,或兼見胸脅脹悶,善太息等。舌質淡,苔白,脈弦。

寒濕凝滯四肢腫脹:四肢關節疼痛,痛有定處或下肢尤重,四肢腫脹,手足笨重,活動不便。舌質淡,脈濡緩。

氣虛血瘀四肢腫脹:四肢腫脹,按之難起,手足清冷,或肢體麻木不仁、舉動無力;或見雙下肢腫脹,皮膚有紫色瘀斑;甚至可見半身不遂等。舌淡白,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濕熱蘊結四肢腫脹與氣滯肌表四肢腫脹:前者素體陽氣偏盛,復受風寒濕邪侵襲,熱為寒鬱,久之寒亦化熱而致。後者多因情志不遂,復受外邪侵襲肌表,營衛失調,氣滯不暢所致。辨證要點:前者濕熱鬱阻絡脈,氣血運行不暢,凝滯經絡之中,故現四肢腫脹。熱為陽邪,故現關節腫痛、局部灼熱紅腫等。後者乃氣滯肌表,鬱阻經脈,營衛不通,故有肢體浮腫及發脹的感覺。因偏於氣滯,故按之即起。二者兼症不同,前者兼見發熱、畏風、口渴、煩悶不安等熱盛的表現。後者兼有胸脅脹悶,善太息等肝氣鬱滯的現象。濕熱蘊結之症治以清熱疏風祛濕,方選白虎桂枝。氣滯肌表者治以行氣疏導,佐以溫散,方選香蘇蔥豉湯。

寒濕凝滯四肢腫脹與氣虛血瘀四肢腫脹:二者雖皆屬陰證,但前者乃寒濕為患,後者則是氣虛夾瘀使然。其共同之病機皆有經脈之阻滯。辨證要點,寒濕凝滯,濕濁停滯經脈之中,故見四肢腫脹,關節沉重,手足笨重。後者由於氣虛血瘀,經脈不通,故見四肢腫脹,按之難起,肌膚麻木,皮膚有紫斑,其症或有朝輕暮重的特點。前者治以散寒除濕,方選烏豉湯。後者治宜益氣活血化瘀,方選桃紅飲加黃耆、桂枝。

總之,四肢腫脹一症,當分寒熱虛實。病因雖多與風寒濕邪有關,但人體素質不同,有偏熱偏寒之異,因此,臨證應桹據"審證求因,審因論治"的原則進行處理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景岳全書.腫脹》"腫脹之病,原有內外之分,蓋中滿者謂之脹,而肌膚之脹者,亦謂之脹,若以腫言,則單言肌表,此其所以當辨也。但脹於內者,本由臟病,而腫於外者,亦無不由乎臟病,第臟氣之病,各有不同。雖方書所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之辨,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,則惟在氣水二字,足以盡之,故凡治此證者,不在氣分,則在水分,能辨此二者,而知其虛實無餘蘊矣。病在氣分,則當以治氣為主,病在水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