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肢腫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四肢腫脹是指上下肢浮腫發脹的一種症狀。有些患者四肢同時腫脹,有些只有上肢或下肢,或偏於一側。

常見的四肢腫脹症狀有以下幾種:

  1. 濕熱蘊結四肢腫脹:四肢浮腫,關節腫痛,皮膚灼熱,發紅發亮,同時伴有發熱、畏風、口渴、煩悶不安等熱的表現。舌苔黃膩少津,脈滑數。

  2. 氣滯肌表四肢腫脹:四肢浮腫,自覺發脹,膚色蒼白,按壓時有彈性,可能還伴有胸脅脹悶和善太息的症狀。舌質淡,苔白,脈弦。

  3. 寒濕凝滯四肢腫脹:四肢關節疼痛,尤其是下肢,四肢腫脹,手足笨重,活動不便。舌質淡,脈濡緩。

  4. 氣虛血瘀四肢腫脹:四肢腫脹,按壓時不容易恢復,手足冷,可能還出現麻木無力、紫色瘀斑等症狀,嚴重還可能出現半身不遂。舌淡白,有時會有瘀斑,脈弦澀。

濕熱蘊結和氣滯肌表的四肢腫脹證型的區別:濕熱蘊結主要是因為體內濕熱阻滯了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造成四肢腫脹;氣滯肌表則是情志不遂,外邪侵襲肌表,導致肢體浮腫和發脹感。濕熱蘊結治療要以清熱疏風祛濕為主,一般使用白虎桂枝方;氣滯肌表治療要以行氣疏導和溫散為主,一般使用香蘇蔥豉湯。

寒濕凝滯和氣虛血瘀的四肢腫脹證型的區別:兩者都屬於陰證,但寒濕凝滯是寒濕困擾,經脈堵塞,造成四肢腫脹、關節沉重、手足笨重等;氣虛血瘀則是因為氣虛和血液循環不暢,導致四肢腫脹、按壓不起、肌膚麻木和紫斑等症狀,且病情可能有早輕暮重的特點。寒濕凝滯治療要以散寒除濕為主,一般使用烏豉湯;氣虛血瘀治療要以益氣活血化瘀為主,一般使用桃紅飲加黃耆、桂枝方。

總之,四肢腫脹的治療要根據寒熱虛實進行辨證求因和論治。雖然引起此症的病因通常與風寒濕邪有關,但由於人體素質的不同,有偏熱或偏寒的差異,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根據審證求因和審因論治的原則進行處理。

參考文獻:《景嶽全書.腫脹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