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牙齒浮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牙齒浮動,又稱牙齒動搖,是指牙齒的情況。手陽明之脈進入下牙齒,足陽明之脈進入上牙齒,牙齒是骨骼的一部分,靠著齦膜維持生長,所以牙齒的動搖和手足陽明之脈及腎臟有密切關係。

牙齒浮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:有的是在牙齦宣露之後纔出現,有的則是先有牙齒浮動再出現牙齦宣露。因此,在古代的醫學文獻中,這兩種情況通常一起討論。然而,也有些人只有牙齒浮動而沒有牙齦宣露。本文重點討論以牙齒浮動為主症的情況,如果先出現牙齦宣露,則另行專篇討論。

常見證候

  1. 陽明熱壅牙齒浮動:牙齒浮動,伴隨牙齦紅腫、或牙齦宣露、口臭、便祕、脈滑數、舌質紅、苔黃白膩偏乾。
  2. 腎陰虛牙齒浮動:牙齒浮動,接著出現牙齦宣露,伴隨腰痠、頭暈、耳鳴、脫髮,脈細數,舌體瘦薄,舌質嫩紅,苔薄或少苔。
  3. 腎氣虛牙齒浮動:牙齒浮動,伴隨腰痠,排尿後仍有餘尿,嚴重時尿失禁,聽力減退,脈沉細弱,舌淡苔白。

鑒別分析

  1. 陽明熱壅牙齒浮動:多由於飲酒過度或嗜食辛辣食物所致。牙齦與陽明經脈相連,如果腸胃積熱,上升到口腔,損傷牙齦,使牙齒失去支持而動搖。《壽世保元》提到:"陽明熱則焦搖。"辨證要點是:牙齒浮動伴隨牙齦紅腫或宣露,並有陽明熱證的表現(如口臭、便祕、喜涼飲、脈滑數、苔黃白膩等)。治療上應清胃固齒,可以選用清胃散方劑,或甘露飲。

  2. 腎陰虛牙齒浮動和腎氣虛牙齒浮動:兩者都屬於虛證引起的牙齒浮動。腎陰虛牙齒浮動多見於青壯年,可能是由於過度房事或遺精之疾造成的腎精損耗,導致骨髓營養不足而牙齒動搖。腎氣虛牙齒浮動多見於老年人或過度勞累的人,因為腎氣虛弱無法固攝,所以牙齒會動搖。辨證要點是:腎陰虛牙齒浮動會接著出現牙齦宣露,脈細數,舌體嫩紅,並且伴隨腎陰不足的症狀(頭暈、耳鳴、脫髮等);腎氣虛牙齒浮動則牙齦淡紅,很少有牙齦宣露,並伴隨小便有餘尿或失禁,脈沉細而不數。腎陰虛的治療應該滋養腎陰固齒,可以選用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,或使用滋陰清胃固齒丸;腎氣虛的治療應該補益腎氣固齒,可以選用還少丹方劑。

牙齒浮動與口腔衛生密切相關。如果不經常漱口,食物殘渣積累在牙縫和齦縫中,長期累積產生熱氣,腐蝕牙齒根部,就會導致牙齒動搖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也是預防和治療牙齒浮動的必要措施。

【其他文獻記錄】

《諸病源候論.齒動搖候》:手陽明之經脈通達於牙齒,足陽明之經脈也遍佈牙齒,牙齒屬於骨骼而由骨髓滋養。經脈虛弱,遭受風邪入侵,使得血氣無法滋養,因此產生牙齒動搖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