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手顫,是指手部震顫動搖,或一手獨發,或兩手并發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“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”掉就是震顫,亦謂顫動、振動。《證治準繩》在諸風門內列有顫振專條;但震顫作為一個病門,始見於《張氏醫通》。震顫包括頭搖、手顫、身動搖等。本文只論述手顫,其它部位的震顫不作討論。本症與瘛瘲同有動搖狀,但瘛樅是指手足伸縮交替,抽動不已,而手顫僅有振動而無抽搐。另外,本症與手指擘急也不同,彼指手指拘急攣曲難以伸直,活動受限,而本症則是動搖不已,難以停止,兩者雖然都是手部疾患,但其症狀動靜迥別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肝風手顫:手震顫不已,伴有頭暈頭痛,煩躁不眠,舌紅少苔,脈弦數有力,或沉細數。

風痰手顫:手顫兼有麻木,胸脅滿悶,乾嘔惡心,口黏,時有煩怒,舌苔白膩,脈弦滑

風寒手顫:手顫兼有疼痛,惡風寒,頸項不舒,有汗或無汗,舌苔薄白,脈浮或弦緊。

脾虛風動手顫:手顫遲緩,握力減弱,四肢困倦,或伴有腹脹泄瀉,舌體胖大,舌質淡,苔薄白,脈沉緩無力或弦緩。

血虛風動手顫:手顫發麻,面白無華,頭眩,心悸,失眠,唇舌淡白,苔薄白,脈絀無力。

陰虛風動手顫:手指蠕動,神疲心悸,“咽發乾,形體消瘦,舌紅絳,少苔或無苔,脈細數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肝風手顫與陰虛風動手顫:前者責於肝,後者實於肝腎,肝腎同源,均居下焦。但前者為實證,後者為虛證,臨證當細分之。肝風手顫多見於肝陽素盛之體,蓋肝主筋,肝陽亢盛,陽動生風,隨風而動,故見手顫。陰虛風動手顫多見於素體陰虛內熱或熱邪久羈下焦者,肝腎之陰被灼,陰虛不能潛陽,陽動生風,也可出現手顫。兩者的區別點在於:實證手顫多驟然發作,且震顫較劇,伴有頭暈頭痛,脈有力,舌體偏硬,舌質暗紅;虛證手顫發生於熱病後期者為多,震顫較緩,吳鞠通形容謂:“手指但覺蠕動”(《溫病條辨》),伴有精神不振,心悸,咽乾口燥,脈細數,舌乾絳少苔。實證手顫宜平肝忌風止顫,方選羚角鉤藤湯,或天麻鉤藤湯;虛證手顫宜滋陰熄風止顫,方選二甲復脈湯。

風痰手顫與風寒手顫:皆由外風侵襲所引起。不同點是風痰手顫其經絡內有深伏之痰飲,指徵為:形體肥胖,面部虛浮,時而指端發麻,或四肢鬱脹,伸展不舒,或咽喉不爽,如有破絮附著,舌體肥大,苔白膩。發病後,手顫多兼麻木,此證多見於老年人。風寒手顫係營衛不和,風寒直接客於手部所致。一般有明顯的外界氣候因素,起病後兼有風寒外感症狀,手顫且疼,此證多見於青年人。風痰手顫治宜除風化痰,可選導痰湯加竹瀝;風寒手顫治宜祛風散寒,可選黃耆桂枝五物湯加葛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