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汗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手足汗出,中醫名詞,是指手足部位出汗的一種病症。

手足汗出見於《傷寒明理論》,並指出“胃主四肢,手足汗出者,陽明之證也。”但熱病中腸中燥屎內結所導致的手足濈濈汗出,不是陽明腑證的主症,故不擬在本節討論。

手足汗出常見於脾胃濕熱、脾胃氣虛、脾胃陰虛等證候。

脾胃濕熱手足汗出:手足汗出,胸脘痞悶,不思飲食,身重體困,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濡數或濡滑。

脾胃氣虛手足汗出:手足汗出,身倦乏力,氣短懶言,四肢不溫,食納減少,大便不實,舌淡苔白,脈象虛弱。

脾胃陰虛手足汗出:手足汗出,咽燥口乾,睡後明顯,食欲不振,飢不欲食,或乾嘔作呃,大便不調,舌紅少苔,脈象細數。

手足汗出一症,既有濕熱徵象,又有氣陰兩虛證候,但以虛證為多見。若日久不癒,出現氣血俱虛者,宜調補氣血為宜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傷寒明理論》:“陽明中寒者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者也。”

《張氏醫通.雜門》:“手足汗,…熱者,二陳湯加川連、白芍;冷者,理中湯加烏梅;弱者,十全大補去芎加五味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