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口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味。古代醫學文獻中常將口膩混雜於口乾不欲飲等症中,直到清代溫病學派才開始使用"口粘"、"口舌粘膩"等名詞來稱呼這個症狀。口膩常伴隨口苦、口甘、口酸、口淡等口味異常,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口舌感到黏膩不爽。其他以口味異常為主的症狀不在此討論範圍內,可以參考相關的條目。

常見的口膩症候有:

  1. 寒濕困脾口膩:口中黏膩,口淡不渴,不想吃飯,胃脹滿悶,倦怠乏力,大便軟溏,小便不順利,舌體腫胖且淡,苔白膩又滑,脈濡緩。

  2. 濕熱中阻口膩:口粘滯澀,口氣髒污,不知道食物的味道,口乾不想喝水,腹部脹滿,胃口減退,大便軟溏且有垢物,小便呈黃赤色,舌頭紅,苔黃膩,脈濡數,或者是脈弦數。

  3. 痰熱阻滯口膩:口中黏膩,口渴不想喝水,胸膈滿悶,心煩不寧,痰黃又黏膩不易咳出,食量減少,舌頭紅,苔黃膩又乾,脈滑數。

鑒別寒濕困脾口膩和濕熱中阻口膩:這兩種症狀都是濕邪引起的,但寒熱的性質不同,脾臟主要處理水濕,是胃行其津液。如果氣候潮濕,感受到冷風、露水,或長時間在潮濕的地方居住,外濕就會入侵人體,引發內濕;或者是過多食用生冷水果和油膩的食物,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,就會導致內部產生濕氣,形成停滯。濕性黏滯重厚,脾胃的濕氣上升到口腔,就會出現口舌粘膩的不舒適感。寒濕困脾口膩是因為患者本身脾胃虛寒,濕氣從寒化,脾陽受困,消化功能受阻,所以口膩比較輕,口味淡而不渴。而濕熱中阻口膩多是由於脾胃積熱,濕熱蒸發到口腔,所以口膩黏滯感比較重,且口氣污濁,口渴但不想喝水。鑒別要點是:寒濕困脾口膩較輕,口淡乏味,口中不渴,大便軟溏,舌淡苔白,脈濡而緩;濕熱中阻口膩症狀較重,口氣污濁,味覺不佳,或苦或甘,口渴不想喝水,大便黏膩不爽,小便呈黃赤色,舌頭紅,苔黃膩,脈數。前者治療宜用芳香化濁、健脾燥濕的方法,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、平胃散等方劑;後者治療宜清熱化濕,可以使用三仁湯、藿樸夏苓湯等方劑。如果兼有口甘的症狀,表示濕熱主要影響脾胃,可以選擇蘭香飲子、甘露消毒丹;如果兼有口苦和脅痛,表示濕熱涉及肝膽,可以選擇龍膽瀉肝湯或連樸飲化裁。

痰熱阻滯口膩:主要是由於脾虛運化功能不佳,濕氣積聚生痰,長時間轉變成熱量;或者是氣壓鬱結變成火燄,引發痰液,痰熱阻滯,就會出現口舌粘膩的症狀。臨床特點是:口中黏膩,口渴但不想喝水,經常有黃痰難以咳出,胸膈滿悶,心煩不安,舌頭紅,苔黃膩,脈滑數。鑒別寒濕困脾口膩比較容易,與濕熱中阻口膩則很相似。濕熱中阻口膩大便軟溏不爽,小便黃赤,脹滿主要在胃部和腹部,脈濡數或弦數;痰熱阻滯口膩經常有厚黏的痰液咳出,滿悶的部位在胸腔,脈滑數。痰熱阻滯口膩的治療宜清熱化痰,可以使用黃連溫膽湯或清氣化痰丸等方劑。

【古籍原文】

口膩,口中粘膩,滯澀不爽,甚則食不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