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奪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奪精
奪精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精氣遭受嚴重耗損,導致臟腑機能衰敗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十四難》,原文以脈象變化為主要診斷依據,提出「一呼四至曰奪精」與「二呼一至曰奪精」兩種極端脈象,反映陰陽失衡、精氣外泄的危重病機。
病因病機
奪精的成因多與長期過勞、久病耗損、情志過極,或驟失陰血津液有關。中醫認為「精」為人身三寶(精、氣、神)之一,藏於腎而化生元氣,若精氣被奪,則腎失封藏,五臟失養。虞庶註解《難經》時指出,此證因「氣耗血枯」而致「神慘色夭」,強調精華耗散如同外力強奪,故稱「奪精」。此外,陽氣紊亂可致脈數急,氣耗過甚則精失所依,終致陰陽兩竭。
臨床表現
奪精患者常見以下徵候:
- 面色與神態:面色㿠白無華,神情慘淡,呈現枯槁之象。
- 官竅失養:目眩昏花、耳鳴耳聾,因肝腎精虧,清竅失濡所致。
- 脈象異常:脈極數(陽氣浮越)或極遲(陽氣衰微),反映氣機敗亂。
- 全身衰頹:形體羸瘦、氣短息微,甚則骨痿無力,符合《內經》「精脫者耳聾」「精傷則骨酸痿厥」之論。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- 與「失精」之別:失精多指遺精、滑精等精液外泄之症,病位偏於腎;奪精涵蓋更廣,屬精、氣、神三者俱傷的全身性衰竭。
- 與「亡陽」之別:亡陽為陽氣暴脫,以四肢厥逆、冷汗淋漓為主;奪精雖可兼見陽衰,但更重精血枯涸之本虛。
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精者,身之本也」,奪精的病理進一步印證「精化氣,氣生神」的依存關係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「五臟之傷,窮必及腎」,奪精終致腎中元陰元陽俱損,需從補益真陰、固攝精氣論治。
此證屬中醫危急重症範疇,古籍所述脈象與症狀,為後世辨識精氣耗竭提供了重要依據,亦凸顯中醫對「精」之生理與病理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