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多喜
病證名,出自《靈樞·大惑》。此證屬「嗜臥」範疇,指患者表現出異常嗜睡、精神倦怠、時常昏沉欲寐之狀。其病機多與臟腑氣血失調相關,尤以脾、腎、心三臟功能失衡為主要成因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濕困: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振,水濕內停,清陽不升,則頭目失養,致人昏沉嗜臥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脾病者,身重善肌肉痿,足不收行,善瘛腳下痛」,即提示脾虛濕盛可致肢體困重、精神萎靡。
- 腎精虧虛:腎藏精,主骨生髓,上通於腦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則腦失所養,出現神疲多寐。《靈樞·海論》云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」,正合此理。
- 心氣不足:心主神明,若心陽虛衰或氣血虧虛,神明失養,則精神不振,嗜睡難醒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心虛則惕然而驚,憂思多眠」,可見心氣虛弱與多喜之關聯。
辨證分型
- 濕濁內阻:症見頭重如裹、胸悶脘痞、舌苔白膩,治宜健脾化濕,方用平胃散或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 脾腎陽虛:症見畏寒肢冷、腰膝痠軟、脈沉細,治宜溫補脾腎,方用附子理中湯合右歸丸。
- 氣血兩虛:症見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、舌淡,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人參養榮湯或歸脾湯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大惑》載:「人之多臥者,何氣使然?……腸胃大而皮膚濕,而分肉不解焉。」指出腸胃功能失調、水濕停滯為嗜臥之因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亦強調「脾胃虛則九竅不通」,進一步闡明中焦氣機升降與神志活動之關係。
此證臨床須與「但欲寐」(少陰病虛寒證)、「昏蒙」(痰濕蒙竅)等鑑別,治法各異,當詳審病機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