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傷寒論淺注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《傷寒論淺注》是陳念祖所著的一部關於傷寒論的注釋書。全書分為六卷,於1803年出版。

陳念祖認為王叔和的《傷寒論》功績千古流傳,所以本書是基於王叔和的《傷寒論》原文進行修改,刪去了他認為是王叔和所增加的平脈辨脈篇、傷寒序例、諸可與諸不可等篇。

陳念祖在《傷寒論》註解中推崇張隱庵和張令韶兩家的學說,並按照他們的體例進行分章節。他稱讚這兩家學說以標本中氣說為主,認為它們「詳細闡發五運六氣、陰陽交會之理,正好與仲景自序撰用《素問》《九卷》《陰陽大論》的旨意相符合」。

編撰本書的特點是在原文中加入了註釋,注釋內容主要以張隱庵和張令韶的學說為主,同時也參考了其他醫學家的精義,目的是為了更清晰地闡明經典的內容。

現在已經有幾十種清代刻本以及多種石印本的《傷寒論淺注》典籍保存至今。

以下是《傷寒論淺注》的原文引用:

傷寒論淺注

卷一

《傷寒論》是由張仲景撰寫的。張仲景是漢末的一位醫學家,字叫仲景,出生於河南南陽。他年輕時愛好醫學,博覽羣書,尤其擅長內科。他曾經隨軍出征,目睹了軍中傷寒病患眾多的情況,於是他拜訪了各地知名的醫學家,全心全意地學習研究,最終完成了《傷寒論》這本著作。這本書集結了歷代醫學家的大成,詳細論述了傷寒病的病因、病機、辨證和治療方法,內容詳盡且有系統性,受到後世醫學家的高度重視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共分為三卷,共分成六十六篇,每篇論述一種或數種傷寒病證。在書中,張仲景提出了「六經辨證」的理論,根據病人的脈象、舌象和身體症狀等,將傷寒病分成六種類型,並提出了對應的治療方法。此外,《傷寒論》還提出了「汗、吐、下、和」四種治療方法,根據病情的不同,使用適當的發汗、嘔吐、下瀉和調和方法進行治療。

《傷寒論》是中國醫學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,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陳念祖所著的《傷寒論淺注》對《傷寒論》進行了詳細的註解,並提出了他自己的見解。《傷寒論淺注》是研究《傷寒論》的一本重要著作,同時對後世醫學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。

卷二

《傷寒論淺注》卷二主要論述了傷寒病的病因、病機、辨證和治療方法等內容。

《傷寒論》認為,傷寒病的主要病因有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和飲食勞倦。外感六淫是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和火等六種外邪,其中風寒是傷寒病最常見的病因。內傷七情是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和驚等七種情緒,其中憂思是傷寒病的重要病因。飲食勞倦是指過度飲食和過度勞累,也是傷寒病常見的病因。

《傷寒論》認為,傷寒病的病機主要有三個方面:一是外邪侵襲,二是正氣不足,三是陰陽失調。外邪侵襲是傷寒病發作的直接原因,正氣不足是傷寒病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,陰陽失調是傷寒病發展變化的關鍵因素。

《傷寒論》提出了「六經辨證」的理論,即根據病人的脈象、舌象和身體症狀等,將傷寒病分成六種類型,並提出了對應的治療方法。六經辨證是《傷寒論》辨證論治的核心內容,也是後世醫學家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。

《傷寒論》提出了「汗、吐、下、和」四種治療方法,即根據病情的不同,使用適當的發汗、嘔吐、下瀉和調和方法進行治療。發汗法是用發汗的方法解表散邪,吐法是用嘔吐的方法排除痰涎和邪氣,下法是用瀉下的方法清除體內的邪氣,和法是用調和的方法調節陰陽氣血的平衡。